本报记者 罗 鸣 文/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才是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如何做好就业服务,把人才留在宁夏,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在全区打造“互联网+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提案》《关于推动我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提升高校培育紧缺领域创新型专业人才能力的提案》《关于我区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的提案》等,为做好人力资源工作建言献策。
委员们认为,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就业创业”是市场配置就业资源的高效平台,也是研判就业形势乃至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我区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上与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不小差距,打造统一的“互联网+就业创业”平台、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就业指导平台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建议充分利用“我的宁夏”APP,全面完善大数据信息采集为基础的“互联网+就业指导”“互联网+求职招聘”“互联网+创业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积极发挥“互联网+就业创业”的公共就业服务“科学化、便捷化、规范化”平台作用。
委员们指出,自治区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宁夏产业结构转型及未来的发展,因此紧密对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建议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为主导,坚持“专业化、开放式、国际化”方向,按照“教育+科技+产业”模式,在能源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方面,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引导产业行业企业加大对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为高新企业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教育资源共享,把高校人才留下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