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对症施策久为功 不信清波唤不回

——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侧记

水韵吴忠又一景——柳溪湖。

葡萄种植滴灌。

黄河标准化堤防吴忠段。

本报记者 柳 昕 张晨阳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千百年来,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历代开凿的引黄古渠千秋流润、惠泽至今,造就了宁夏平原丰富而独特的农田生态系统。

多年来,我区坚持标本兼治,在黄河治理保护工作上卓有成效。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视察时,在黄河吴忠古城湾砌护段听取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明确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新时代宁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殷殷深情,山川铭记;谆谆嘱托,不负期待。我区水利部门正在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治黄兴水答卷。

落实重在保护 推进系统治理 着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境,到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流程397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各族人民掀起千军万马治黄兴水的建设高潮,筑堤防洪、建坝开源、疏浚河渠、保水固土,从不足5年一遇土堤到分散土石堤,再到率先建成“一堤六线”标准化堤防,实现了从分散应急防治到综合治理的历史转变,416公里黄河标堤、1400余道坝垛挺起了宁夏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脊梁。

洪水灾害、凌汛、河道摆动、泥沙淤积是黄河宁夏段治理工作最为棘手的问题。为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1998年以来自治区按照“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集中治理”的思路,根据黄河宁夏段防洪规划,历经20年接续奋斗,全面完成了黄河宁夏段一、二期防洪工程。

黄河宁夏段一期防洪工程自1996年至2009年,分三个阶段实施完成标准化堤防等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建成标准化堤防402公里,治理河湾64处,新建、加固坝垛615道,护岸18.4公里,新建加固干支流堤防500余公里,穿堤建筑物368座,营造黄河护岸林202万株。工程建设初步归顺了河道流路,控制了河势摆动;从根本上改善了宁夏段河道堤防薄弱的状况,减少了洪凌灾害和河道塌岸损失,确保了沿河各类设施的安全运行,保证了重点城市和沿河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正常生活。

在一期防洪工程的基础上,2013年至2019年,自治区又集中开展了以河道治理为主的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工程,共投入资金近30亿元,建成标准化堤防14.2公里、河道整治工程76处、坝垛1042道(座)。工程建设完善了我区河段防洪工程体系,将宁夏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至50年一遇。

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大力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12年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7%,年入黄泥沙量从最高1亿吨减少到目前2000万吨,为缓解黄河中下游“地上悬河”问题、维护黄河健康生命贡献了宁夏力量。

今年,水利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担负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历史重任,牵头编制了《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规划》,并据此开展了《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将对黄河宁夏段397公里河道水域、滩涂湿地、堤防及堤防外围100米区域,按照“一河双线三带四区”分区分类进行保护治理,打造黄河宁夏段堤防安全标准区。

“按照规划,宁夏将实施堤防达标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生态绿化工程、道路交通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智慧黄河工程七大工程21个具体项目,总投资531亿元。目前规划已获得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批复。”自治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工程,可实现宁夏段堤防全线达标,沿黄重点城市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他段落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力争把黄河打造成为“安澜黄河、健康黄河、宜居黄河、文化黄河、智慧黄河、惠民黄河”六位一体的幸福河。

落实生态优先 推进协同治理 着力建设青山绿水美丽宁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别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自治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力落实好河湖长制这项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制度,在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保护河湖自然生态。

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将河湖长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对造成水污染问题、水生态环境损害的,严肃追究责任,推动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建立了以自治区党委书记任总河长、政府主席任副总河长,市、县、乡党委主要领导担任同级总河长的河湖长制体系。全区804条河、118个湖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落实区、市、县、乡、村五级河长3670名、湖长228名。黄河、清水河、典农河、茹河、渝河、泾河、葫芦河7条重点河流由自治区领导担任河长,实现了河湖“全覆盖”和“应管尽管”,全区乡级及以上河长制办公室全部对外挂牌办公,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有效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为进一步压实责任,自治区出台了《宁夏河湖管理保护条例》,制定印发了河长巡查工作导则、河长手册编制指导意见等多项技术标准,不断健全部门分工协作、联合执法、考核问责、经费投入等机制。建立暗访督查、断面交接、重点工作月通报等制度,对水域岸线管理、河湖执法监管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逐月通报督办,定期通报108个河湖监测断面水质情况。并与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建立了跨省河流河湖长制工作和水污染治理协作联动长效机制,形成了上下游、左右岸治水合力。

河里的问题岸上治,岸上的问题流域治。如何做好岸上的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自治区坚持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并举,累计投入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3亿元,实施重点入黄排水沟清淤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治理项目,全面取缔封堵入河湖、入排水沟的工业企业直排口58个,全区3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标排放,22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现废污水集中处理。持续抓好重点入黄排水沟建设,全区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人工湿地已建成并发挥效益,其中11条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加大全区城乡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力度,全区40个县级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全部划定,市县城镇监测覆盖率达100%,乡镇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在全国率先完成水源地环境整治,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各级河长既挂帅又出征,抓住问题要害,部门协同作战,全社会合力攻坚。自治区总河长率先垂范、带头履职,召开总河长会议4次,签发总河长令,多次暗访督查河湖突出问题。各级河湖长主动履职巡河,落实河湖管治保第一责任人责任。3年来,自治区级河长暗访巡查50余人次,市县级河湖长巡河1.6万余人次,乡村级河湖长和巡查保洁员巡护90万余人次,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解决了一批突出水环境问题。建成省级河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共享涉水数据,统一全区河湖管理监督举报电话,基本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机制,将河长制与人大监督和政协议政、精准扶贫相结合,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实现了河湖管理保护由“分治”走向“共治”。并以解决河湖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和“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整治行动,1358件“清四乱”问题已全部整改销号;联合自治区检察院梳理“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问题线索379件,检察机关下发诉前检察建议书235份,推动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啃掉了黄河岛别墅、宣威生态园、黄河宫欢乐岛等一批违建项目“硬骨头”,永宁县望洪镇河道违法建筑侵占黄河河滩影响行洪安全案入选最高检“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检察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建成“一河湖一档”,全面实施“一河湖一策”。编制完成了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典农河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和清水河、苦水河河道采砂规划以及银川都市圈水系连通实施方案等“6+1”规划方案,为科学开发利用河湖岸线资源提供了支撑。

在坚持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河湖长制落地见效的过程中,全区河湖面貌和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进Ⅱ类出,1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我区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

落实节水为重 推进节约集约 着力打造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近年来,自治区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节水作为保障全区发展水安全的战略性措施贯穿用水全过程,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市场配置、全民节约”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措施,形成了“覆盖全面、系统完整、执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针对“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区情,坚持节水优先方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配置体系、改善供给结构,以不到4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区690万群众、900余万亩灌区以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湖泊湿地等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利支撑。

严格控制灌区规模,加大引黄灌区灌排体系改造,保障河湖沟渠互联畅通,精准调控生态绿洲用水需求。明确全区河湖水体和断面水质指标,严控湖泊湿地生态补水。大力实施河湖调蓄、水系连通、水资源替换等工程,科学调度洪水滞蓄,稳步推进雨洪水、苦咸水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区平均实际取水量67.37亿立方米,实际耗水量36.68亿立方米,均未超过国家分配的指标。

在水资源管理中,自治区颁布了水资源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河湖管理保护条例等,建立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水资源用途管制等制度和区、市、县三级水资源管控指标体系,严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三条红线”,在全国率先完成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水流产权确权试点。牢固树立节水就是减排、节水就是控污的思想,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和根本出路来抓,不断强化取、供、用、排全过程管理。

为用足各业生产水量,自治区持续开展“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所有市、县(区)全部成立了节水工作机构。2003年以来,为破解工业企业发展无新增用水指标的困局,自治区深化水权改革,开展水权转换和水流产权确权,完善水市场建设,共转换交易黄河水量近2亿立方米。2017年以来,探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水权交易,市场化交易水量3500多万立方米,交易金额9亿元,初步实现了水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调节”转变,盘活了水资源存量。

为满足城乡生活水量,自治区根据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需求,持续调整生活用水定额,落实阶梯水价制度,合理计算城乡生活用水量。全面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实施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和水质提标工程、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不断提升供水保障和服务质量。

为补足后续发展水量,自治区在原有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实施了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水源、银川都市圈城乡供水、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立了水资源“年控制、月计划、旬安排、日调度”的调度模式,“城乡统筹、南北调配、丰枯补济”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初步构建,实现了农业、工业、城市、生态用水综合调度,有力保障了各业发展用水安全。

天下黄河富宁夏。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自治区水利部门将坚持以黄河大保护大治理为中心,以建设先行区为导向,以深化河湖长制为龙头,严格落实节水为重以水定需,大力构建全区新型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融合形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新形态,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本版图片由自治区水利厅提供)

--> 2020-12-21 ——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侧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7477.html 1 对症施策久为功 不信清波唤不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