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宁带队干部 汪智泉
先 进
六十年来,在自治区党委领导关怀下, 浙江支宁人员在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艰苦创业,将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宁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为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大批支宁人员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国家部委的表彰奖励,他们中事迹特别突出的如:在农垦战线上,连续五年被农场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农垦部劳模奖章和证书的江再林;在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银川市特级教师章健(女);在医疗卫生战线上,著名中医妇科专家、自治区政协委员张镇;在公交战线上,屡创优异成绩的高级工程师郎国庆;在文化战线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书法家陈善德;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事迹突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团中央“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奖章王月明;在商业战线上,为宁夏发展经济成绩显著、荣获自治区、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程宁;在金融战线上,积极支持企业发展、银川市先进工作者李君庆;在扎根固原山区中,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荣获国家《边疆优秀儿女》光荣称号的陶国琪。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国家争了光、为浙江人民争了光。
回 乡
浙江支宁人员来到宁夏,正赶上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区群众生活实行“低标准,瓜菜代”,粮食严重减产,职工口粮从每月30斤降到25斤,单身的支宁青年,没有任何积存,又无瓜莱可代,粮食不够吃,摘野菜吃,房子不够住,挖地窖代替。由于恶劣的气候,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生活极端困难,大批支宁人员因营养不良发生了浮肿病、干瘦病。自治区党委曾给每人增发了半斤黄豆粉,增加营养,由于数量太少,浮肿、干瘦病不断增加,还发生了非正常死亡现象。加上当时宁夏又开展了反坏人、反坏事的“双反运动”,一些支宁人员被错捕、错判,使他们产生了恐惧心理,从1960年冬到1961年底大批支宁人员纷纷离开宁夏返回浙江。
因自治区刚成立,物质基础薄弱,粮食住房严重不足,没有能力接收大批支宁人员,为了避免发生更多的问题,经研究,对支宁人员采用放长假、回乡探亲的法办,由个人申请、单位批准,补助路费,自带户粮关系,有组织批准送回原籍,最后坚持留在宁夏的只有万余人。
支宁人员在宁夏已奋斗了六十年了,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宁夏,我们要告诉子孙后代,不能忘记这种精神,为建设美丽的宁夏继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