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三西”建设时期的吊庄移民开发(二)

刘天明

吊庄移民开发的基本类型

按照吊庄移民迁移的地域来划分,可划分为县内吊庄移民开发、县外吊庄移民开发两种。

首先来看看县内吊庄移民开发。在贫困县内的平川上,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用黄河水资源灌溉农田,从干旱缺水的困难地区迁移安置移民发展生产。其优点是隶属关系不变,易于组织协调。迁居距离近,是乡与乡之间的迁移,难度小,建设速度快,费用低,效益好,移民适应性强,绝大多数的移民均能当年迁移,当年见效,两三年解决温饱。缺点是土地面积小,潜力不大,移民安置容量小,数量有限。另外,迁移人口仍以种植业为主,劳务输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开发地后劲不足。到1996年年底,共有6处县内移民开发区:同心县的河东、河西,海原县的兴隆、高崖、李旺,固原县的七营,共搬迁安置移民6.87万人,开发土地万亩,其中90%的农户已稳定解决了温饱,40%的农户人均产粮达到5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如1983年开发建设,1988年建成的同心县河西、河东移民吊庄基地,由于科技投入大,起点高,发挥效益快,粮食亩产由开发之初的115公斤,提高到368.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73公斤。

再来看看县外吊庄移民开发。利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将宁南山区一些生产、生活条件极端贫困的农民跨地区的迁往引黄灌区,进行农业生产开发。其优点是长远效益好,能够规划整治国土,安置移民数量多,并可按照移民开发地所处的周边环境,因地制宜,进行深度综合开发。缺点是距离远,搬迁费用多,难度较大,移民刚到迁入地时,各方面不习惯,容易产生动摇情绪。到1995年,共建县外移民开发地15处,它们是隆德县迁出的隆湖吊庄,泾源县搬迁的芦草洼吊庄,固原县搬迁的中宁县大战场、长山头,吴忠的扁担沟,彭阳县搬迁的中卫县马家梁,盐池县搬迁的灵武狼皮子梁、青铜峡市干城子,海原县搬迁的月牙湖、五堆子、三棵柳和灵武县的白土岗子、贺兰县的南梁台子、永宁县的玉泉营,西吉县搬迁的中卫南山台子。

按照吊庄移民安置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集中安置式的移民开发和分散安置式的移民开发。

集中安置式移民开发是建立移民开发基地,集中安置移民,即搬迁时将整个自然村安置在同一个开发区内,并沿用迁出地名称,如固原县迁到中宁县的开发基地,其名称仍为大战场乡,迁到此处的村子的名字仍为锅底坑村等。其优点是,移民大多相识,人际关系密切,保持原有的社会心理、文化交流、生活习惯等,移民容易接受。

缺点是移民都是来自贫困地方的穷人,资金匮乏,对新的环境,新的生产技术缺乏了解,搬迁后第一年的生活、生产困难大,办法少。采取这种移民开发方式的有隆德县搬迁的隆湖吊庄,泾源县搬迁的芦草洼吊庄,固原县搬迁的中宁县大战场乡,彭阳县搬迁的中卫马家梁,盐池县搬迁的灵武狼皮子梁,海原县搬迁的陶乐县月牙湖等9处。吊庄规划总面积50.4万亩,计划开发配套面积28.54万亩,到1994年年底,已开发配套土地22.66万亩,搬迁安置移民90061人。

分散安置式移民开发,又称插花式移民开发,由迁出县和迁入县联办,共同组织移民进行开发建设,即在灌区已开发但缺人经营的地方,划出若干定点村,安置山区移民。投资由迁入县掌握,负责平田、建房等,给搬迁户每人两亩耕地,每户两间房,一口水窖。迁出县在两年内负责搬迁并安排搬迁群众当年的生活和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年后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走上正轨,并能自理和自给,即交由迁入县管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原有的生产生活设施,投资少,移民可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容易克服各种困难。目前,采取这种移民开发方式的有,西吉县迁往中卫县的南山台子,海原县迁往陶乐镇的五堆子、三棵柳和灵武的白土岗子,彭阳县迁往中宁县的长山头,盐池县迁往青铜峡市的干城子5处。

--> 2020-12-21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7468.html 1 “三西”建设时期的吊庄移民开发(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