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固原市原州区杨郎镇是酿酒历史悠久的商业重镇,宁夏固原金糜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区唯一一家用糜子酿酒的百年企业就坐落在这里。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聆听金糜子酒业“第四代传承人”曹佰渊讲述百年白酒传承史。
薪火相传
百年白酒浓香依旧
清光绪二十八年,“金糜子酒”第一代传承人曹泰经商来到杨郎镇。当时的杨郎商贾云集,买卖兴旺,店铺、客栈林立,过往客商往来不断,市井繁荣,在周边数百里享有盛名,为当时高平四大镇之一。商人出身的曹泰,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便落户杨郎镇。
曹泰很有商业头脑,他发现这里的小型酿酒作坊酿造工艺落后,水质却很好,加之当地是糜子的重要产地,便从老家陕西凤翔县柳林镇聘请知名酿酒师傅开起了酒坊。在1921年注册字号“永兴成”,通称“北烧锅”,此时“北烧锅”酒坊正式问世,这就是宁夏固原金糜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北烧锅”在当地的兴盛,带动了当地以糜子为原料的酿酒业。
“我太爷爷曹泰请的酿酒师傅采用‘凤酒’的制作工艺,从而提高了酒的质量和信誉。”曹佰渊说,酒坊利用糜子做原料,独创了自己的酿酒工艺,形成了独特的米香型糜子酒。
薪火相传,代代流芳,至今企业特殊的酿造技艺依然保持着“师带徒”的方式。
提起酿酒秘方,曹佰渊认为有三个独特的原因:“一是独特古井水,偏硅酸含量高,成就了酒口感柔和、回味香甜;二是六盘山区所生长的有机糜子营养成分极其丰富;三是酿出的原浆酒要在已有3000年历史的储酒神器——‘酒海’里净化处理。”
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极致,使得金糜子酒传统酿造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2012年,金糜子酒业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9年金糜子酿造工艺成功列入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新变革
诚信经营 促企业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后,高中毕业的曹佰渊看到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曙光,他毅然选择了进入了商业圈,走上了创业之路。1979年,曹佰渊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起经营酒厂。
“当时,除了‘北烧锅’,还有‘南烧锅’,字号‘广盛和’,以及‘万家酒店’‘静龙家’4家作坊。”曹佰渊说,同行是冤家,他们之间竞争也很激烈。
为了盈利,几家酒坊不仅比拼品质,还打价格战。“最困难的时候,一斤散酒卖一块钱,一年到头赚不了钱还亏钱。”曹佰渊说,连年亏损已经让企业濒临破产,为了寻求突破和改变,他带领技术人员到四川白酒研究所学习白酒酿酒技术,带领团队参加全国糖酒会学习经验。“通过外出学习,我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学习后,曹佰渊改变传统思维,在企业管理、企业团队、企业产品进行了创新。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发展,酒厂慢慢有了起色,曹佰渊在酒坊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成杨郎糜子酒厂。2008年,金糜子酒业在散装酒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瓶装酒,走上了酒业精品化路线。目前,金糜子瓶装酒的品类已达到14种,散装酒也已达到8种,每年还推出特色品类酒。
“在酿酒行业,一些品牌白酒刚刚投入市场时,很受消费者青睐,但好景不长,不出几年就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是一些产品刚入市场时,是真正的纯粮酿造,但随着市场需求量大增,纯粮酿造的酒供不应求,于是勾兑的、掺假的便粉墨登场,最终砸了自己的牌子。”曹佰渊说,杨郎金糜子酒百年来牌子不倒,至今受消费者热捧,其主要原因为,不管市场需求量有多大,酒厂每年只生产1000吨纯粮酿造的白酒,不生产一滴勾兑白酒。“只卖粮食酒”这一金子般的诚信,让杨郎金糜子酒摆脱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魔咒。
携手发展
产业托起乡亲小康梦
作为一个乡村企业,曹佰渊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秉承“村企共建和谐,携手共谋发展”的经营理念,打造“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动”的党建新机制,形成村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经济共荣、发展共进”的发展合力,营造村企共建、携手发展的良好氛围。
“现在企业固定员工60余人,每人每月最低工资3600元。”曹佰渊说,凡是在公司上班3年以上的职工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在公司发展的同时,曹佰渊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多年来的支持和呵护,多年来,企业为贫困户建造房屋、发放物资等累计10万余元;为学校、养老院、乡村修路等捐款6万余元,资助贫困大学生60多人。今年疫情期间,曹佰渊捐款5万余元,同时为对口帮扶村原州区头营镇马庄村捐款2万余元,用于发展养鸡产业。
2018年,曹佰渊提出建造金糜子酒品牌博物馆计划,2019年5月正式完工。“建立金糜子酒品牌博物馆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完成的事情,这是对老一辈金糜子人的纪念,也是对百年金糜子品牌的总结与展望。”曹佰渊说,希望消费者从这里可以深刻感知金糜子品牌故事,传播金糜子品牌故事,让金糜子酒文化源远流长。
博物馆建成以来,已经迎来近万人参观。“大家了解金糜子发展历程后,都会买一些回去品尝,这也带动了产业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做好企业,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采访结束时,曹佰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