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演艺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但是目前也面临人才短缺、行当不全、难唱大戏的困境。
一是主创人员短缺。本地中青年创作梯队没有形成,编剧、导演、音乐等方面创新创作人才奇缺。许多剧目在前期创排时,需要聘请业界优秀人才进行创作、指导、编排,聘请费用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人才异常短缺。受演艺市场环境、转企改制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等因素影响,主创人员在创排新剧目等方面缺乏激励保障,创排优秀节目成本较高。
二是培养留住艺术名家的办法不多。只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无法保障长远的人才需求。舞台艺术创作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剧目点评、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形式,缺乏出精品、出人才、助推艺术创作的生产体制机制,演职人员和学员在创作生产等方面学习兴趣不足。艺术人才紧缺,留不住人的现象普遍,京剧表演行当难以凑齐,秦腔后继无人,话剧演员缺乏,拔尖表演、创意创作、编剧、导演、作曲、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奇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缺失,高端艺术人才收入低,职称解决难度大,缺乏长远的培训计划,引进人才缺乏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和待遇。
三是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并未真正树立起来,对人才引进后的“再次成长”缺乏关注、支撑不够,人才专项政策资金大多面向主导产业、公益性事业或高端人才,对国有文艺院团需要的人才关注不足,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人才跨区流动依然困难重重。
建 议
坚持德艺双馨标准,注重艺术人才培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注重人才引进交流;在精品创作、剧目经费、演出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政策,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鼓励演职员多演出的激励机制;加强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灯光、舞美、剧务、舞台监督等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本版稿件由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研究一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