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林
中宁县城原名宁安堡,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原属中卫县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宁县从中卫县析置出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城仅有3000人,百十家店铺及一些小摊贩,市面比较冷清,但它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工商业而言,它是由商务会(民间团体组织)管理的,税收则由税务稽征。商业中有坐商、行商之别,另有二者兼之的几个专业市场,它们是米粮市、菜市、炭市、草市、人市等。
米粮市。位于城北山西会馆门前的场地内(现城镇中学教学楼处)。清晨,十里八乡的农民驴驮车拉地把要粜的各色粮食运到市上,自动排列成行待粜,每天不下二三百人和万斤粮食。粜籴米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成交,然后粜方把粮食移至张、袁、杜三姓任何一斗行处。斗行用财政厅颁发的标准升斗过粮,并用刮板把粮食刮平,刮一报一,并重复之,互相监督,免生差错。货款两清后,粜主将粮食送到附近企业主家里,距离远的不送。斗行的佣金本规定每斗5分,由粜籴双方各承担一半,但因历史原因执行困难,一直未用,而是沿袭传统的“折底子”方法,即把剩的少数粮食留做佣金。斗行是报经省财政厅注册的,一届3年,每年要缴纳较多的税款。市上还有一些卖吃喝的流动摊贩,往返叫卖,加上粜籴双方的讨价还价声很是热闹。
菜市。在现灯光球场处,紧靠南城墙根,约2亩田大,有3个出入口。市内有固定菜贩20余家,终日营业,更多的是来自城郊的菜农。菜的品种依季节变换而不同,春夏之交主要是韭菜、白萝卜、菠菜,还有苦苦菜等野菜。夏秋季蔬菜品种最多,有茄子、辣子、刀豆、黄瓜、菜瓜、莴苣、葫芦、山芋、莲花菜、蘑菇及沙葱等。但没有西红柿、菜花、大白菜、油菜等,因为那时还没有引进这些品种。冬春时蔬菜品种最少,主要有山芋、胡萝卜、莲花菜、豆芽菜。豆腐常年都有。
炭市。初在西头道巷理门公所西侧空地上(现为广播局西端),后迁西二道巷。最后一个牙行名叫冯运林(笔者同学),他还有几名同伙。他们经商务会允准控制着炭市,其计量工具是大杆秤和升、斗。大杆秤用来挂块炭,升、斗用来称末炭。收取佣金的方法是每过秤一块炭,牙行便留下卖主的一块三五斤重的炭;末炭视数额大小收取多少不等的底子罢了。块炭价比末炭价高出几乎一倍。当时炭来自于北山(碱沟山)、土坡(现属同心)、上河沿(属中卫管辖)和灵武四处。北山和土坡产的无烟炭,论质量,前者优,后者劣。上河沿产的是烟炭,灵武的是磁窑堡和石沟驿的砟子炭。因产地距县城都较远,所以运输方法也不同。北山炭是中宁用炭的主要来源,距县城约35公里,还有黄河相隔,运输很不方便。春、夏、秋三季先用木轮大车和畜力把炭运至北河岸边,装船渡过南岸,再运至县城。冬季黄河封冻,可直接运输,这时也是河南农民买炭存炭的大好时机。土坡与北山距离相等,不过河,只因炭质松软,燃烧时间短和烟气呛人,虽然价格低,但买的人少。烟炭多用于铁匠炉、砖窑及有钱人冬季烧炕,一般是用木船和排子从黄河运来,价格也不低。最贵的是砟子炭,从磁窑堡和石沟驿用骆驼驮来,有钱人家冬季用来取暖。
草市。名曰草市,实际还有柴,地处东南门外拐角处。这里车马店较多,脚户买草喂牲口十分方便。草有谷草、稻草、青草等,柴有麦柴、胡麻柴、毛刺柴、蒿柴、干柴等。草多由附近农民经营,乡农民运来的多是毛刺柴、蒿柴和干柴。草市无牙行,也不上税。
人市。旧中国私有经济是主体经济,雇工剥削合理合法,农村中的地主、富农除雇长工外,农忙时还要雇些短工,因之人市应需而生。人市一贯设在南桥(现为南街柳青渠暗桥处),冬春两季无人上市,夏秋季才有。黎明时分,打工的贫雇农就三三两两带着锹、杈棍等小农具匆匆赶来应市。雇主也来得早。双方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达成口头协议后,打工者便随雇主而去。找工者除拿工钱外,割麦子必须吃大卷子和花豆米汤,回家还要拿一个大卷子。干活中不许雇主打骂。如果连续干几天活,雇主还要免费提供住宿。那时干活没有现在的包工和8小时工作制,必须干到天黑才收工吃饭、领钱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宁县的市场变化大而且有反复。从1950年开始,因土改而无人敢雇工了。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不准个人经营粮食,米粮市不复存在。1958年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后,生产资料悉归集体所有,骡马市、菜市、炭市和草市均被淘汰。1959-1961年的3年困难时期,党和政府重新调整了国民经济,1962年给农民分配了小量自留地,又恢复了米粮、菜和骡马诸市,市场又趋活跃,只是上市物资比较匮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自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宁县的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草市外,其余诸市不但全面恢复,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又陆续增加了肉禽蛋、调料、小吃、水果、服装鞋帽、小商品、专业修理等近20种专业市场,应有尽有,非昔日的市场可比拟。
(摘自《宁夏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