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移民垦荒新乐章 (一)

刘天明

屯田垦荒是典型的集体移民开发活动。历史上的屯田垦荒大都以跨省集体移民开发为主体。其中还有军屯和民屯之分。其对开垦荒漠、发展农业、固疆守边、解决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宁夏当代屯垦,总体上看,也具有典型的集体移民开发活动的特征,但许多情况又不同于历史上屯垦。一是宁夏屯垦始于军事部队开荒屯垦活动,最后部队整体转业,成为非军事色彩的农垦经济开发活动,具有集体移民的性质。二是开荒屯垦、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度吸收了大量浙江、北京等地青年加入农垦经济发展的行列之中,也具有集体移民的性质。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陕西、湖南、广东、江苏等省调来了一批罪犯建立了劳改农场,也成为宁夏当代移民屯垦的一部分。四是吸收了许多外省和宁夏本地的农民进入到农垦大军之中,吸收的过程呈现分散的、逐渐的特点,这与集体性的集中移民开发有所不同。五是在吸收的宁夏本地农民中大部分是跨区域迁移到农垦系统的,是具有移民性质的。但也有部分是吸收的当地农民,不具有移民性质。但从总体上看,宁夏当代屯垦仍然属于集体性的移民开发活动。宁夏当代屯垦移民开发活动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950年至1958年

1950年12月1日,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垦荒先遣队在灵武县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国营农场——灵武机械化农场,高宜之任场长。翌年4月,改为国营灵武农场。与此同时,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除一团担任宁夏南部剿匪任务外,其余在中卫县城北的新滩和龙宫滩积极耕地开荒、修挖水渠,开展大生运动。此为宁夏当代屯垦移民的开始。1955年5月,农建一师调来一个连约130人建立了暖泉农场,并开始生产;1955年10月24日,甘肃省贯彻国家农业部6月24日通知,农建一师正式转业,取消军队建制和番号,国营前进机械农场的3个分场改为国营前进第一农场、国营前进第二农场、国营前进第三农场。此前,农建一师还抽调部分人员,先后建成连湖、平吉堡、暖泉等国营农场。至自治区成立前,已建立军队所属的国营农场11个。到1958年底,宁夏农垦所属的灵武,前进第一、二、三农场,巴浪潮,连湖,暖泉等7个农场共有职工3454人,总人口6812人,开垦荒地15.37万亩,固定资产总值869.7万元。195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368.24万元,生产粮食1050.12万公斤,平均亩产108.3公斤。宁夏农垦系统农场的框架基本形成。随后,不断地从军转人员、知识青年、随迁家属、招聘农民、外省移民等渠道扩充人员,形成庞大的农垦移民队伍。

1958年至1965年

此阶段移民屯垦开发呈现出四个较大的起伏和变化。

一是移民屯垦规模和队伍得到扩大。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自治区政府决定新办8个农场。农垦局1959年7月开始勘测土地,从各农场抽调干部及从北大荒来宁的军官,组成建场筹备组。自治区政府1959年12月24日批准建立平吉堡农场(银川市)、渠口堡农场(中宁县)、兴仁堡农场(海原县)和王家团庄农场(同心县)。后又于1960年3月批准建立李家大湾农场(盐池县)、白土岗农场(灵武县)、二道湾农场(吴忠县)和镇北堡农场。8个农场规划耕地面积70多万亩。这些地区地势平坦、荒地面积大、土地连片集中、土质较好,但多数农场近期内无力解决灌溉水源。所以,这8个农场中除渠口堡农场和平吉堡农场在跃进渠和西干渠开通后水源有保证,能进行正常生产外,其余6个农场因不具备灌溉条件,均于1961年11月撤销。尽管如此,两个新建农场使农垦规模得到了扩大。

二是大批浙江省青年加入农垦队伍。1959年宁夏和浙江省商定5年内由浙江省动员30万青年支援宁夏建设。1959年5月开始移民,至1959年底共5万余浙江青年到达宁夏。这批支宁人员有3.1万多人被安置到银川等11个市县328个安置点,有7000多人安置到10个国营农林场,有1.1万多人安置到工矿、财贸、文教、卫生、青铜峡电站工地和国家机关。据《宁夏农垦志》记载,仅1959年5月,灵武、连湖、巴浪湖、前进、暖泉5个农场安置第一批浙江支宁青年5821人。1960年5月至6月,上述5个农场和平吉堡、渠口堡2个农场又安置第二批浙江支宁人员21079人。安置人数最多的前进农场,1960年末职工人数为2623人,比1958年的1087人增加了2.4倍;暖泉农场1960年末职工工人数为2430人,比1958年的196人增加了12.4倍。 (未完待续)

--> 2020-11-16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6418.html 1 移民垦荒新乐章 (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