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婧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且身体力行,陶行知的美育思想着眼于生活实际,将美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践尝试,为当代美育的实施和可操作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时无处不在,“美是生活”。美源于生活,生活之中美也无处不在,生活美育是一种“大美育”,不只是学点艺术技能,要从生活之美开始。家庭教育中,美的传授和学习非常重要。学会感知美、懂得创造美是人内心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与学习。发现美、感受美是从两种不同维度和方式对美进行感知,当累计了足够多对美的感知,创造美才能自然发生。对美的感知是创造美的“养料”。
孔子对饮食艺术也很讲究,饮食礼仪是他倡导“礼”的一部分,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包涵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现代饮食观念已不仅是满足裹腹饱食,而且要追求饮食之美,从中得到精神享受。一顿健康营养的早餐,可以为一天工作生活提供能量来源;一顿养眼美味的早餐,可以用仪式感开启美好一天。
在儿子上小学之前,我们全家吃早餐过于随意,有一天孩子父亲说:“人家说早餐吃得要像皇帝,为什么我们吃得像乞丐啊!”我突然意识到,早餐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要有营养,以满足一早上的能量消耗;一顿早餐不仅是味觉享受,还是心灵的慰藉。作为上班族,需要早起,那么就从简单不将就的早餐开始吧。于是在2016年7月,我开始了自己做早餐,希望从早餐开始不敷衍,通过每一顿早餐把握简单幸福,期待美好生活。每天我会习惯性地拍上几张照片,每周我还会随手分享到朋友圈里记录平凡美好。4年间,除过旅行、出差在外,几乎每天都自己动手做早餐,至今已经坚持180余周。
如何吃好早餐其实大有学问,早餐和午餐间隔四、五个小时,所以要考虑能量(主食)的满足;为了营养均衡,要考虑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合理搭配;在营养第一的前提下,还要考虑早餐的颜值,把美育融入早餐中。
早餐中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可以让孩子感受自然界中食物的形、色、味。在进餐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各种食材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体验大自然的美。彩椒有红色、绿色、橙色、黄色等不同颜色;甘蓝、紫薯、蓝莓、茄子秀出不同的紫;白菜上颜色由白到绿自然过渡,不同颜色的食材营养不同,也散发出各自的不同诱惑。食物的形状也各有不同,圆的、长的;带着各种花纹和棱角的,带着不同的生长的气息。一顿“五彩缤纷”的早餐从视觉、嗅觉、味觉上充分吸引孩子,为不爱吃饭的孩子接受多种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美有了认识以后,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们家里的早餐每天都会有水果拼盘,这也是儿子最期盼的,“草莓雕刻成舞动的小人;苹果雕刻成一匹小萌马;木瓜雕刻成一朵立体的玫瑰花;黄瓜雕刻成一幅泛舟山水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儿子主动要求参与其中。“妈妈,让我来拼盘吧!”和孩子一起创作,这比创作的结果更重要。从孩子的角度鼓励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细节,很快会发现,他们越来越有创造力。
餐具的精美也是不可忽略的事情,“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美食盛于美器之中,可以达到美上加美的效果。中国饮食器具之美,美在质、美在形、美在饰,美在与食物的和谐。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除了欣赏作品中涉及的丝竹管弦、生活方式,以及服饰特点等,桌案上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也值得一看。承载食物的容器,传递的不只是食物本身,呈现出食物别具一格的形与美,更是一种生活美学和态度。素雅质朴的木质餐具、晶莹剔透的玻璃餐具、质地细腻的陶瓷餐具,花点心思为美食“量体裁衣”,与美器完美搭配可以更加相得益彰,体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
早餐烹制,将食物的色彩进行搭配,使自然美和艺术美巧妙结合,达到食用和审美的和谐统一。一顿早晨不仅有食物,还有故事,有美学,有更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