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鸣
出生于甘肃临夏,年高68岁的马鸿宾委员,在西北回民中享有声望。由于他的高瞻远嘱,在宁夏解放中,曾率部光荣起义。
1949年8月兰州战役,人民解放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此时强大的人民军队以锐不可挡之势,向宁夏挺进,马鸿逵畏罪逃逸,守军丧失斗志。那时闲居银川的马耆老纵观大势,分析内情,毅然主张接受毛主席提出的和平条件。他说:“民国三十七年中国没有实现民主,但必有一天要真正实现。解放军胜利成功,就是民主到来的表现。”九月间,原国民党八十一军于西北人民获得空前伟大胜利形势下(以前为马鸿宾委员统率,现军长为其三子马惇靖)在中卫起义。原属马鸿逵之其他三个军亦无力进行任何抵抗,银川驻军顿成溃散状态。马鸿宾于22日派出和平代表团到中宁商谈,23日又派汽车到黄河岸边迎接解放军,至此银川市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在军管期内,他担任军管会副主任,协力维持秩序进行接管,号召流散军官投诚登记交出武器,收效很大。鉴于中共土地政策的正确,当时他向军管会表示赞成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先把自己的地交出来,足见趋向民主的至诚。
日前记者访问了马鸿宾,他穿着黑色棉长袍,头戴皮帽子,沉静寡言,怡然自适。几天后,他换了一身灰色棉制服,这使记者想起问到他过去情况时的回答:“不说过去,那是落后的,要说前进的话。”他对记者说:“我今天看到了新书籍,要向别人领教,寻求新道路,多读新书。”刚到交际处时,他要来许多现代书刊,那是表示要赶向前去的意思。当问到西北民族问题如何解决时,马鸿宾沉静地答复记者说:“过去造成民族间不团结全是上边领导不好,遇事处理不当的缘故。只要领导完善,民族本来是应该团结的。”
问:“怎样来达到各民族的团结?”
答:“各民族有共同纲领作为团结的路线,从中央到地方,各民族都参加政府委员会,组织成民族统一战线,不分彼此,就团结了。”
问:“回民在西北数量不少,其作用和要求是什么?”
答:“回汉语言文字都相同,容易团结,回民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共同纲领上规定有信教自由,回汉之间没有矛盾,应团结建设西北。”
谈到马鸿逵统治宁夏情形时,他摇摇头,两手作推门状,好象要把过去一切推开不愿再去回述了。宁夏河渠纵横,一片沃野,应该是很富的。马鸿宾问我对宁夏的观感,我告以那块富庶地方的见闻,金积、灵武一带,那时正是稻田初黄,阡陌飘香的时候,的确给人以美丽的印象。但还有大片农田荒芜着。他说:“宁夏过去不按规定办事,造成这个样子,用不着谈它了。”我们知道马鸿宾多年来受马鸿逵的排斥,在回民中虽享有威望,但却不能发挥个人的力量,现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相信他会不负众望的。
(摘自《宁夏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原文刊于《群众日报》1950年1月24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