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一吾同志的回忆
1941年六七月间,西、海、固回民第三次反抗国民党压迫的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群众在马思义率领下,投奔共产党,参加了革命。当时,我正在庆阳专区统战部工作。因为我曾在西吉单家集住过,对回民的风俗习惯比较熟悉,组织上就派我到回民骑兵团工作。当时,回民骑兵团住在合水县蒿蓿铺。我负责办理供给和登记人员、枪支、马匹等。记得骑兵团共有220多人,编为3个连。团长马思义的枪法很好,一挥枪就能打下庙檐上的花瓦边。那时生活条件很差,我给战士们发夏衣时,衣服上没纽扣,只好发给每人一块灰布,让自己找几个铜钱包了做纽扣,后来又用桃核做。我在回民骑兵团工作了一个多月后,延安派来杨仁(杨静仁)和鲜维俊(都是回族)到骑兵团接替我的工作。我又回到陇东地委统战部。以后,党又派马克和何仲发到回民骑兵团。
到了冬初,回民骑兵团的战士,要求回西海固看望家属。当时,正是全国抗日艰难时期,也是国民党一再借端发起反共高潮时期,组织上考虑到回民骑兵团一出边区,就会给国民党造成借口,攻击共产党、八路军扰乱抗日后方,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劝说回民骑兵团不出边区,组织上派我和段德章又到骑兵团工作(这时我已调到延安经济工作组工作),骑兵团驻庆阳三十里铺。当时,我还给回民骑兵团的干部和战士讲过话,指出离开边区对自己不利,但他们还是执意要走。最后,我便向马思义提出,一出边区,就要打仗死人,如果一定要回去看看,要把老汉、娃娃留下。马思义同意后,我们便将老小转移到曲子,成立了留守处。马呜贵因病未走,让他负责留守处工作。我到回民骑兵团的第三天,杨仁(杨静仁)从延安带来了路费,将马思义一行送出了边区。
回民骑兵团出边区后,果然遭到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剿”,官兵虽然英勇奋战,但终因敌众我寡,受到很大损失,最后只剩下五六十人重返边区。
回民骑兵团重返边区后,组织上抽调马思义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强了对回民骑兵团的领导。为了尊重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我向陇东专区专员马锡武建议,在陇东为回民修建一座清真寺,马锡武同意了我的建议,后来在曲子老城建成一座清真寺。
在党的不断教育下,回民骑兵团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培养了一批像马希杰等那样的年轻指挥员。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许多同志把家属接到了边区。1946年,我由延安回到庆阳时,见到了在陇东军分区教导队干训班学习的骑兵团子弟马思忠、马启新、马同近等人。后来他们也同自己的父兄一样,成为党的民族干部。
在解放战争期间,回民骑兵团成为陇东地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支劲旅,为保卫边区和解放西北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马辰同志的回忆
1941年初冬,马思义率部分起义军自边区回固原,依山行军,没有入川,故与国民党军队没有发生什么战斗。当时,杨德亮(国民党四十二军军长)的兄弟杨德祥(连长)驻西吉沙沟大寨,他仍用诱骗马国琳的办法,利用当时宗教上层人士中的一个老者,派人向马思义劝降说:如马思义率队投降,可不咎既往,还可带兵做官。马思义的回答很明朗:“受骗吃亏,只有再一再二,决没有再三再四,叫杨德亮弟兄趁早收起他的用回杀回的老办法。”可是马思义队伍中一部分思家恋子、思想动摇的人听信劝降,投降了国民党,欲想安居乐业。哪知国民党政府,以后把这些人都关进监狱判了刑。
(摘自《宁夏文史资料》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