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娟
一片赤诚育桃李,三尺讲台写人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是世界上最让人尊敬的职业之一。在教书育人的征途上,教师就是守护在学生身旁的红烛,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路标。他们用生命点亮了学生的人生梦想。
赵轶卿,吴忠师范学院的退休教师,1964年从河北到宁夏青铜峡执教。教书育人30多年,她视学生如己出,如亲人,用自己“教育就是感化”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了因材施教的快乐学习氛围。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为学生树起了成长的路标,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师范类学生。赵老师说,“来宁夏,当老师,今生无悔。学生们延续了我对第二故乡宁夏的爱。如有来生,我还做老师。”
教书的天职是育人
在赵老师职业生涯中,最让她记忆犹新的是1978年青铜峡全县作文大赛。当时她在青铜峡一中代两个班的语文。经过初赛、复赛到决赛,从全县参赛的300多篇作文中选出32篇获奖作文,赵老师教的两个班,有28名学生的作文包揽了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占到获奖总数的87%。这次作文比赛后,赵老师的语文教学轰动了整个吴忠地区的教育界。
赵老师当了24年的班主任,她和自己的每一届学生都建立了真挚感情。她的教学理念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一次,她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刘岩松作文里一个段落写他在铁道上救人的情节不实。她把刘岩松叫到自己的身边,告诉刘岩松“作文先做人”的道理。刘岩松在赵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育下,坦城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刘岩松重新写了一篇作文。后来刘岩松到深圳工作。2014年回银川探亲,他专程看望赵老师时说:“老师的话,成为我一生做事的一把标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成为刘岩松当医生一生遵守的人生信条。
2006年,青铜峡一中80届的同学聚会,有一位已到中年的学生跪倒在赵老师面前,感谢她的教育之恩。这位学生叫王树民,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拉扯他和两个弟妹。因为母亲上班,疏忽了对王树民的管教。王树民上课不听讲,扰乱课堂纪律,还经常和社会上一些小青年打架,受到学校的处分。为了让他继续上学,母亲带着他一个班一个班地给班主任说情,可是哪个班主任老师都不愿意接收。后来,王树民的母亲找到赵老师。赵老师知道,如果收下这个孩子,将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担,如果不留这个学生,就会为他将来的成长留下隐患。赵老师说,当时,王树民只有15岁,如果不要他,让他流落到社会上有可能就毁了这个孩子。王树民到赵轶卿班上后,她给王树民补语文课,帮助他树立自信心,还联系数学老师为他补课,后来王树民慢慢改掉了打架斗殴的坏习惯。赵老师还和王树民的母亲建立了沟通机制,定期到家里做家访,“家庭教育必须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把学生的教育做好。这其中老师的作用很关键。不能等孩子出了问题才找家长,那是推卸责任。”在赵老师的帮助和感化下,王树民获得进步,一直坚持读到初中毕业。后来成为青铜峡铝厂的一名工人。
赵老师常说:“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环境长大,性格和学习程度都会有所差异。就好比花木,有木本植物,也有草本植物,有的长得慢,有的长得快,剪枝和浇水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不能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因材施教,否则,对不起学生。”对学生,爱和责任一样都不能少,赵老师一生都这样要求自己。
为师范生树立育人典范
因为赵老师教学业绩突出,1982年,她调到了吴忠师范学校,结束了与丈夫两地分居的生活。来到吴忠师范学校后,赵老师一人代8个班,教学生教育学、心理学、语文等课程。1986年,赵老师带的第一届毕业班的学生开始实习。8个班400多学生,到吴忠的高湖、金积和板桥等乡镇中学实习。每一个学生试讲时,她都认真做记录,指出学生的问题,逐一做出示范。实习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乡镇,赵老师每天骑自行车奔波在各乡镇的中学。指导、示范,帮助学生解决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实习的6个星期,42天的时间,她几乎没有时间回家照顾孩子。赵老师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她要保证所有的学生实习后都能合格地走上教师这个岗位。
“我的一生职业和事业合二为一,我喜欢这个工作。如果有来世,下辈子我还当老师。”给予的越多,收获的越多。生活中的一切获得都源于曾经的付出,赵老师在宁夏30多年教书育人矢志不渝的付出中,在塞上大地收获了最甘甜的果实。
笔者手记:生命的喜悦在于传道解惑,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回望60多年前,从祖国各地支援宁夏教育的一大批中小学老师,带来了家乡的文化根脉,使祖国东西南北中的文化在宁夏这片黄土地上聚集,交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为国家、为宁夏培养出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支宁教师是改变当代宁夏文化教育史的人,也是用生命书写宁夏历史的人。(作者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