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军 整理
宁夏固原博物馆石刻馆陈列有一组青石质地的石碑,由四块大小相同的碑组合而成,碑身高127厘米、宽304厘米、厚10厘米,座高12厘米、宽31厘米、厚8厘米。碑的正面刻字,碑文由正文与跋两部分组成。正文由吴大澂书写。跋后为杨重雅书写。
吴大澂(1835年至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进士,授命编修《穆宗大婚典礼隆缛疏》,请求裁减繁费,名震朝右。后出为陕甘学政,陕西一带发生饥荒,他办理赈务,深得人心。光绪六年(1880年),朝廷授他三品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边防事宜。他亲自勘查地界,为吉林东部国土被俄占领一事,向俄提出了抗议。光绪十一年(1885年),再次赴吉林,会同珲春副都统、边务帮办依克唐阿与沙俄再次会勘东部边界。次年,他们与俄方勘界代表、滨海省省长兼司令巴拉诺夫在俄境内岩柯河举行了勘分边界会谈。在会议中他据理力争,收回了被俄占领的珲春黑顶子百余里的土地,并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时任湖南巡抚,“请率湘军赴前敌忧”。次年他作为湘系军队副帅出关抗日,但由于将令不一与军队腐败,全军溃退。他惭愧无比,“愤湘军尽覆,拔剑欲自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降旨革职,永不叙用”。就这样他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吴氏学术与书法造诣颇深,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曾搜集钟鼎、玺印、陶器、货币上的文字,撰写了《说文古籀补》。又集录所藏各家彝器铭文拓本为《愙斋集古录》,另撰有《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诗文集》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晚年,生活艰难,贫病交加,经常“售书画古铜器以自给”。在书法上,他能写善画,擅长篆书,并吸收钟鼎铭刻情意,直接学习古器书法,中年后掺以古籀文,且喜用籀体作书,开创书法史上的先例。但是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仅见的有故宫博物院《篆书诗轴》和勘查东北边界时撰写的“龙虎”二宇,均为篆书,风格比较规矩整齐。
三关口筑路碑,是吴氏就任陕甘学政期间,路过此地时书写的。组碑整体看上去颇有气势,前三块每块竖刻五行文字,第四块刻三行全文完结后落空,只是在近边处落款。落空的部分刻有杨重雅后来补写的跋后。碑文内容主要颂扬当时担任庆、泾、平、固观察使的湖南邵阳人魏光焘督将士拓宽、修平丝路关隘三关口的一段道路,方便行人,沟通东西的功绩。也是反映他书法艺术成就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体现了清代隶书对汉隶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综观清人书写隶书,远宗汉隶,但并不一味摹抉汉隶,在书写过程中,以自己的意趣,极尽变化之能事,或取篆籀笔势,或运用行草笔意;或掺以魏碑、唐楷之法,也有熔真草隶篆于一炉者,真可谓神奇变幻,不可方物。吴氏囿于影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书写该碑时,把篆书笔势有机地揉合于隶书之中,使字体处处带有篆书意韵,美观大方,遒劲有力。二是整体结构排列打破了明清以来隶书的排列风格。明清以来隶书作品,字体扁方匀整,波磔划一,竖有列、横有行、列问挤、行间宽,规模整齐划一。吴氏没有受其束缚,在排列结构上,每块碑竖排五行文字,满行为十二字,有些行只有十字或九宇,每个字体大小、长短、扁方均不统一,错落无序,潇洒自如,与传统风格迥然不同。三是落款展现了自己的风格。吴氏善写篆书,但经常用隶书作款,属汉碑中方正平实一路,该碑落款的十一宇,在第四块的近边处,笔无篆味、波磔有形、体势匀整均等,集中体现出了清人隶书的模式,也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些特点显示出了他在书法、文字方面深厚、扎实、凝重的基本功。
该碑早年镶嵌在距固原县城南45公里处的三关口石崖上,“文化大革命”时被三关口村群众搬回村里,但是并没有使其受到损坏。1981年,固原县文物工作站的同志为了使石碑免遭进一步的人为损毁,不辞辛苦,将其搬运回单位。1984年固原博物馆成立,将其收藏。1994年固原博物馆石刻馆落成,将其陈列于内。1996年8月,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摘自《宁夏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