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娟
在北京市昌平的回民公墓,有一块不同寻常的墓碑,说它不寻常,是因为它是一块双面刻字的墓碑。碑的正面是儿女的名字,背面密密麻麻刻着墓碑主人30多位学生的名字。闪一昌老师的这些学生如今已双鬓斑白,但他们对自己的老师依然一往情深。
支教宁夏 无怨无悔
闪一昌是北京回民学院的教师。1958年9月,闪老师和她100多名毕业班的学生一起登上了开往银川的列车。闪老师这次西行,还带着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最小的女儿才刚过周岁,还不会走路。闪老师是一个单身母亲,由于特殊年代的政治运动,丈夫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迫离开北京劳动改造,抚养孩子的责任全部落到闪老师身上。她没有被生活的困苦击垮,心态依然积极乐观。选择到宁夏支教,开拓新的事业空间,这让闪老师得到极大的安慰。到银川后,闪老师分到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大学的前身),她的100多名学生被分配到宁夏各市县的中小学。
捧心为灯 播洒阳光
1958年的银川,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闪老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开始在宁夏的新生活。闪老师住在学院后面的平房里,她休息时经常有学生到家里请教:“闪老师,我怎样确定论文的主题?”“闪老师,这篇古文里的几个字我翻译的不准确,请您再给我讲一遍。”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放下手边的事热情接待学生,哪怕她正在吃饭,也会放下手中的碗筷给学生讲解。
上世纪60年代,白天学校的活动多,晚上会议多,为了不影响教学质量,闪老师只能在夜间备课和批改作业。据当时学校的校工说,闪老师是学校里最勤奋的老师,她家的灯亮得最早,熄灯最晚。她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学生身上。除了学院的教学任务,闪老师还经常到宁夏各区县去讲学,宁夏各地到处都留下了她辛勤的足迹,她教过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北京、上海、江苏、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学生经常给闪老师写信:“闪老师,我时常想念您,想念您为我们上课的美好时光……”闪老师生前一直珍藏着学生从祖国各地寄给她的信件。1994年,闪老师去世后,大女儿高虹一直保存着这些信,“这是对妈妈最好的纪念。”
当时与闪老师一起来宁支教的回民学院的同学只有少部分留在了银川市,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了其他市县,其中有些学生还被分配到艰苦的南部山区。当时,这些学生也只有20岁,闪老师非常关心在宁夏各地教书的学生。她在银川的家就成了学生们共同的家。每当休息日,总有学生到闪老师家过周末,来看望闪老师,并请教教学方面的问题。她鼓励学生安心教学,毫无保留地把教学和带班的经验传授给她的学生。
闪老师的学生以好为榜样,短短几年就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后来有的当了校长,有的担任教导主任,有的还走上了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他们用青春为宁夏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空。他们没有辜负闪老师的殷切希望和教导。
春风化雨 桃李天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春回大地,宁夏的教育系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闪一昌老师被任命为宁夏教育学院的院长。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她还是离不开热爱的三尺讲台。在庞杂的行政事务中,闪老师尽量抽出时间,给学生上课。钻研教学业务是她的最爱,也是闪老师最感兴趣的事情。在师生的心中,走上领导岗位的她依然是学生心中那位可爱可敬的闪老师。
闪老师独自抚养大了三个孩子,尽管生活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她依然坚毅、阳光充满慈爱。她把“小我”变成“大我”,把小爱升华为大爱。把毕生的爱奉献给她挚爱的教育事业和她的学生,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得到最大的体现和释放。
闪老师的墓碑上雕刻着这样一行字:悼恩师闪一昌:“以青春献教育,以教育奉终身,做民众之公仆,乃公仆之楷模。”这是学生们对闪老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评价。
60年来,闪一昌老师的学生将根脉深深扎入宁夏这片黄土地,他们被分配到宁夏的固原、西吉、海原、泾源等十几个县的中小学。这些受过新式教育、从首都北京来支教的年轻老师,融入当地的乡村,有些学生在当时落后、艰苦的西海固地区的农村小学一干就是二三十年,青丝变白发。他们用生命培育的一茬又一茬的青苗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宁夏新一代有文化的人。跟随闪老师从北京来的学生都已退休,但他们培育的第二代教师活跃在宁夏的教育岗位上,他们延续着老师的梦想,成为建设宁夏的中坚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闪老师把她的一生的爱都交给宁夏,交给了她的学生,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她种下的慈善的种子转化为爱的力量,她的学生又以感恩的方式传递,让教育这棵大树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闪一昌老师平凡而又充满激情和奉献的一生,为后人带来了太多的感动和启迪,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永恒。
(作者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