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一段不能磨灭的印记

——在青铜峡插队的日子

钱淞舟

1966年7月和9月,浙江舟山800名知青分两批到宁夏青铜峡的向阳、红旗两个公社(现为邵岗、蒋顶乡)的50多个生产队落户,成为舟山知青跨省下乡的第一批,同时也镌刻下舟山知青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和劳动的难忘印记。

我是第二批来宁夏的舟山知青,被分到邵岗公社星火四队,这个知青点共8个人。刚来的时候,由于没有生活经验,加上南北习俗不同,队里专门派了一名沈大爷教我们做饭及料理生活。每天上工,都留下一名青年跟沈大爷学习做饭。慢慢地我们知道了焖米饭得撇米汤,面条得用擀面杖擀,以及如何炒洋芋丝、黄萝卜丝等做饭做菜的技巧,也懂得了一些宁夏的生活习俗。但也出过一些笑话。记得下乡头一年的初冬,天气转凉,尤其是晚上更冷。沈大爷开始给我们烧炕,晚上睡觉有了暖意。一天气温下降,我们睡了一阵,感觉炕只是温温的,睡着睡着,感觉到越来越冷。这时,有个勤快的青年说:“不行,烧的不够,我再去添烧几个麦柴!”他就披了衣服,去屋后烧炕去了。炕也随之热了起来,大家都夸他能干。睡到了半夜,大家觉得炕越来越热,有些发烫了。“不好,太烫了!”有人喊了一声。4个人都从炕上一个蹦子跳下来,黑暗中,看到炕上有的地方发红冒烟了。“快!泼水!”大家七手八脚用脸盆端来水,泼到了炕上……“轰!”炕面塌了,这下可傻眼了,因隔壁是女生宿舍,所以4人只好蜷缩在墙根到天亮。第二天,队长来了,问我们烧了几个麦柴,那个青年说烧了3个,队长又气又好笑地说:“咋没有把你们烤熟。”接着队长派人砌上新炕。这次烧炕差点造成一场火灾,也让其他青年点引以为戒。

因我在上学时曾在学校出过黑板报,有点美术基础,就抽我去公社写语录、画毛主席像。记得有一次,我和另一位知青被借到永宁县宁化桥边的唐渠管理所,在高3米宽8米的墙上画一幅大画。当时离我们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中午没地方吃饭,啃一些干馍,喝一些水,接着干到太阳落山。一天,我们在返回路上实在太饿了,摸摸兜里有几毛钱,就想去路边的供销社里买些吃的。可是供销社里能吃的只有放了好长时间的硬糖块,我们每人买了10粒,用来充饥。大概是时间长了,又跟肥皂放在一起,吃到嘴里有一股肥皂味,又没有水喝,越吃越渴,因实在太饿了,硬是嚼碎咽到了肚子里。到了年底分红时,我的工分比其他知青都高。因借出去画画,队里能向借人单位结算现金,队里就给我计最高分。年底除扣了口粮、油、柴、菜等款项后,还分了60元现金。我拿到了这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后,就邀请几位知青结伴去了公社一家烩肉馆,请每人吃了碗烩肉,解了馋。我又特意买了一包当时公社供销社里最好的“光荣”牌香烟。点了一支,抽了几口,感到又苦又呛。我就掐灭了这支烟,把剩下的那包烟给会抽烟的知青。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抽烟,也是最后一次抽烟!

1969年底,石炭井煤矿到青铜峡来招工,主要以舟山知青为主。因为我的父亲有“历史问题”,每次招工我的政审都通不过,全队只剩我一个知青了。这次还是因为政审的原因,招工名单上仍没有我。就在他们要走的前一天晚上,队长敲开了我的门,兴冲冲地说:“小钱,快收拾行李,明天去煤矿!今天刚定的!”原来,队上社员把我的情况告诉煤矿招工领导,说我有美术基础,还领他们看了我画的毛主席像。招工领导觉得煤矿正需要这样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在当天决定破例招上我,我就成了这次招工的最后1名。第二天早上我去了大队部,我给大队干部鞠了躬。我感激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淳厚的乡亲们。他们并不因为我的出身,而把我定性为“坏人”,而是用他们自己的好坏标准,认可了我的劳动,更认可了我的人品。我生平第一次流出了五味杂陈的泪水。是感激?是庆幸?是对艰苦生活的回忆?我想,应该是祖国的新召唤,是煤矿新的生活和新的征程的开启。

就是3年多插队生活的历练,我没有选择再回故乡,而是留在了宁夏,且在煤矿一干就是近40年。我知道,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没有懊悔曾经的插队生活,我甚至庆幸我曾经拥有的经历,就像一壶酿造许久的老酒,在我心里历久弥香,不能忘却!

(摘自《守望新闻的岁月》)

--> 2020-10-12 ——在青铜峡插队的日子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5018.html 1 一段不能磨灭的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