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9年)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宁夏成为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热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前来居住、创业,他们视宁夏为第二故乡,为宁夏的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宁夏社会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先进理念,使宁夏成为移民云集的开发热土。
当代宁夏移民概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为了恢复和发展宁夏的各项事业,国家动员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工矿业职工、库区移民等来宁夏,和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开发建设新宁夏,极大地促进了宁夏的发展。1950-1957年是宁夏人口迁移增长最快的时期,根据《中国人口·宁夏分卷》的统计,8年共迁入62.5092万人,迁出33.4920万人,净迁入29.0172万人,平均每年迁入3.6万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改善宁夏各族群众的生活,促进宁夏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国家先后动员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河北等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支援宁夏的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有多批次、数以万计的移民充实到了宁夏的农业、工业、科技、卫生、教育等各行各业,促进了宁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58年11月18日《宁夏日报》报道,从北京、上海、河南、陕西等地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移民已有14万人,这批外来移民加快了宁夏社会的发展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宁夏的人口素质。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宁夏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从辽宁、北京、河北、安徽、上海、天津等沿海一些城市向宁夏迁入长城机床厂、青山试验机厂、西北轴承厂、银河仪表厂等大中型工矿企业和大量职工。这些迁建企业的职工及其家属是这一时期宁夏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城市早期移民的一个重要来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曾为宁夏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宁夏历史上的知青移民若从1964年算起,为27869人。而如果上溯至1959年的浙江支宁青年则总数至少超过9万人。知青除少数安置在国营农林牧场,多数都是在永宁县等地插队落户。据资料显示,1962-1979年,仅浙江省到宁夏的知青就有1800余人。其中大部是杭州知青。
当代宁夏移民的历史特点
一是移民类型的多样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移民类型十分丰富,有干部、技术人员、工矿职工、随迁家属等,甚至还有许多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员“下放”到宁夏,他们为宁夏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宁夏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浙江人的精明,四川人的耐劳,河南人的闯劲,上海人的细腻,这些品质的汇聚给宁夏带来深刻影响。二是移民文化的融合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不间断的外来移民,为宁夏带来的是不断融合、不断更新的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宁夏的历史文化交融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宁夏可以说会聚了五湖四海之人。三是人口迁移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政策的深刻制约。国家有组织的计划性迁移在改革开放前的宁夏人口迁移总量中占了大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主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同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使改革开放以前的人口迁移带有行政命令式烙印。
当代宁夏移民的历史影响
一是对政权建设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配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抽调了一大批精通业务、党性强、素质高的干部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各级领导班子。这样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来到宁夏,无疑对宁夏的政权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宁夏的政权建设迅速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伴随着宁夏工业的发展,从沿海城市一些企业抽调大量人员和设备来到宁夏,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当时规模还不大,但是生产设备比较先进,产品水平较高。为宁夏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对科教文化建设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批调入的科技人员及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对于宁夏人口文化素质、传播新型价值观念、扩大社区文化需求的功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这些精英核心不断辐射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量,从而激发了本地潜在的社会活力,为宁夏培养了大量的高等学历人才,有力促使宁夏文化迅速崛起和发展。 (王晓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