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法先
1958年5月,我参加筹建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分工去北京筹措机器设备和商调编、采、播、技术和行政干部。经与中央广播事业局有关业务部门交涉,很快落实了IKM中波发射机,在他们的仓库里,我发现有一部12路输入增音机和他们用过的捷克产收讯机两部,我又买了些话筒、唱机、唱片等。在中广局和全国妇联还找到4部旧D型录音机,中广局又给配了20盘录音磁带和一大批原器件,装箱发运后,我即开始商调干部。
由宁夏工委向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提出申请,请他们确定相关单位尽快配齐干部。经协商,上海市委接受了此项任务,并责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来完成人员的配备。宁夏工委派工作组赴沪联系,经过查阅档案和反复协商,确定了行政领导、编、采、播和技术骨干及部分行政干部共95名,连同家属子女、保姆共250多人。9月25日上午10时我们从上海抵达银川,我去电台(现文化东街)检查大家的吃住问题,既没饭吃,更没有房住。待大批队伍进入市内后,方知尚勇巷粮库有两栋空库房,既没床也没炕,为了照顾家人,只好男女混合住了,一家人一小片,中间挂一块床单,独身男女只好分开在两头睡了。
虽然生活条件差,次日大家仍然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去了,先前到达的安徽台干部已开始了采访、编辑工作,技术人员也日夜安装调试机器设备。经过数天的准备,10月1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试验播出。上午10时,成功地在南门广场城楼上实况转播了银川市各界群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周年的盛况。虽然我们的播出人员与游行队伍非常陌生,但由于记者事先深入了解情况,介绍游行队伍的解说词竟没出一丁点差错。这不单是宁夏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大型实况转播,更是银川各界群众大规模活动首次在电台亮相,社会反响强烈。
电台试播后不久,临时党支部成立,摆在党支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安排大家的生活,没子女的夫妻安排在一间办公室,每户一小片,单身集中住在院内高台子上的一间大屋。此时天气突然变冷,安全过冬成了党支部的燃眉之急。我在银川跑了很多地方,本想先租点民房,但落空了。党支部反复研究后决定,动员大家动手,做土坯、盖房子,安全过冬。除留少数人维持播出外,多数人都投入到了建房工作。在西塔西北角的一片湿地上,我们填土搬土坯,干一天下来,人成了土人或泥人,晚上也没法洗澡,次日照常苦干。我记得于坎同志当时已年过半百,一次能背7块土坯(50多公斤)。从上海来的女同志,也不怕脏、不怕累,干得很起劲,那种感人场面,我永远也不会忘。当时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在寒冬来临之前,都能有个防寒避风的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80间房建成了,1958年11月7日这天,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自己的住房,搬进了自己动手建成的新居,别提多高兴了。乔迁时,不单没有汽车,连三轮人力车、两轮手推车也没有,自行车很少。有些人怀中抱着小孩,手中牵着大点的子女,肩上背着衣被,一趟又一趟地搬东西。由于房子建在湿地中,房前有水坑,都要涉水,这些房子有顶没顶棚,有窗没玻璃,有门没有锁,屋内土成堆,院子更不平,白天没水吃,自己办广播,自己不能听,晚上点油灯,虽说没火炉,土炕热烘烘。为了解决吃水,在院子西头挖了一口土井,明知卫生指标很差,但毕竟能生活下去了,当时大家还算满意。次年春季,中广局支援数箱玻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支援电灯线600米,家家户户这才在窗上装上了玻璃,屋内安了电灯,大家更高兴了,至此,大家成功把家安在了宁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电台的工作中。
转眼间,建台初期的艰苦日子已过去40年,许多共同战斗的同志也先后作古,尽管现在电台已面貌一新,大伙的生活也再没有缺这少那的难处,但当年那种为了人民广播事业,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敬业精神,极为可贵,值得珍惜和发扬。
(摘自《守望新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