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50年前的“大三线建设”,提出了“靠山、隐蔽、分散”的布局要求,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不断来到西部地区。西北轴承厂,是迁建宁夏的早期三线建设的重要军工厂之一,从大连的瓦房店迁到宁夏。1965年10月,25岁的宋远英同志随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宁夏,她是首批次13名人员中的女性之一。当时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来到了宁夏,他们离开大连没有怨言,这一切是为了祖国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国家实施“大三线建设”,开始对重要的军事工业重新战略布局。落户于宁夏的西北轴承厂,就是这个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宋远英对宁夏最初的记忆是荒凉,当时银川城里的二层楼是数得着的几栋,大都是土房,像农村,不像城市。银川老城的宗睦巷13号,一度成为他们一行办公的地方。西北轴承厂的选址,颇费些周折,选址本着“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最初选在银川通用机械厂,因离城市太近不符合隐蔽的建厂要求,第二次选在青铜峡小坝,公路已经修好了,房子也盖好,但因风沙太大,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领导来小坝视察时,认为轴承厂房需要极强的密封性,那里的环境不适宜,会影响轴承质量。宋远英和同事又回到银川,考虑重新选厂址。
1966年的七八月份回到银川,重新选择厂址时,目标放在了贺兰山沿线。三关口那一带,他们也曾经踏勘过,小水沟、榆树沟都去了,后来就到了大水沟。大水沟当时没有路,但沟里的流水量挺大的,水特别清澈。勘察队采集了水样带回银川化验,化验结果什么沉淀物都没有,水质很好。为了慎重起见,弄清地理环境,包括雨水、气候等,考察队还翻阅了《平罗县志》,获取地方史料记载,作为判定选址的地理背景。之后,西北轴承厂址选在大水沟,自治区同意批复建厂用地。
厂址定下来,就要在这荒凉的山谷中建厂。开始“搞三通”,通路、通电、通水,然后开始招工,主要在平罗县招人修路、架线,从西大滩一直修到大水沟,架线修路同时并进。往西大滩通路,主要是利用铁路运输。同时,在西大滩修建仓库。之后,从瓦轴调来了几辆汽车,热火朝天开始建设。
1967年,开始基建。首先是招收数百名大中专毕业生,主要是宁夏当地人,银川、中卫、青铜峡、固原,当时大概有1000多人,大连那边技术人员、职工来了1000多人,没有带家属。西大滩的建设搞好了,路畅通之后就可以往大水沟运输材料和设备。轴承厂的规模,有备料车间、干工车间、热力车间、保持架车间、钢球车间等七个分厂。1970年,主体建设已经建成试产。服务设施,商店、学校、医院、浴池都持续跟进,文化生活丰富,文艺、体育、京剧、评剧、影院都有,当时西北轴承厂的电影院比外头电影院修建得还好。
西北轴承厂在大水沟的时间,从1965年到1985年,大约20年光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筹划迁厂事宜,实际上1981年已经开始在银川招生了,当时银川新选厂区,就在长城机床铸造厂附近,地貌全是沙漠,不仅荒凉,还有一些坟地和沼泽地。1982年春天,宋远英同志已从山里下来了,那时候银川厂区已经开始陆续建设新厂房,现在的西轴厂就是1982年开始建设的。到了1985年,大水沟的厂房往下搬迁的同时,银川的新厂房建成并开始投产。搬出大山,到了银川平原,那时候条件已经没有刚开始大水沟选址那么艰苦了。这时候厂子规模大,效益好,全厂有60多个中层部门。最辉煌的时代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1996年,西北轴承厂上市,叫“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西轴以前可是香饽饽,大伙都想进来,因为经济效益好,除非对调,不然根本进不来。那时,一听谁在西轴工作,那就羡慕的不得了。现在,已是时过境迁。
现在,与宋远英当年同一批来宁的13个人,只剩下5个人了。宋远英回想起50年前第一次去大水沟勘察时的情景,很感慨,因为与她一起奋斗过的人,很多都埋在了贺兰山下。但她无怨无悔,他们把一生献给了西北轴承厂,献给了宁夏的建设事业。他们的根,永远扎在宁夏这片沃土上! (薛正昌 刘 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