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作为全国第二批、自治区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银川市金凤区坚持打造“一核四化四型”文明实践品牌,以132个实践站点为主阵地,以100余项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为主抓手,切实打通服务引领群众“最后100米”,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路子。
乡村新风塑新人
良田镇兴源村村民于政俊的几个女儿出嫁都没有索要彩礼,婚礼程序一切从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俭节约新风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这些新气象正是金凤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
在良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除了受群众追捧的大讲堂外,刺绣、农耕文化体验区和红色文化展示区同样受欢迎。“家门口有了这个实践所,过去聊闲话的现在都抢着学知识哩!”移民马艳红说。在这里,政策宣讲、理论知识变成了听得懂的“乡音土话”,少儿培训、文化展演等活动成了触手可及的惠民红利,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充实。
丰登镇润丰村是金凤区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站,谈到如今的生活,该村村民虎晓梅笑得合不拢嘴:“村部专门派人来教大棚种植技术,还有专人帮扶,勤劳致富心里更有底了。”日子过好了,村里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营造敬老爱幼、邻里守望、团结和睦的良好乡风。
互联网助力文明实践纵深化
记者从金凤区文明办了解到,截至目前,金凤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都成立了自己的宣讲队、志愿服务队,通过制订“菜单”、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已开展经常性、多渠道、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明实践宣讲600余场次。
各个文明实践站点依托融媒体中心开展“网络宣讲”,实现“上下联通、远程操作、工作同步、视频可见、存储有序”立体宣讲格局,形成了“树荫下、空地上,板凳一提就学习”的“板凳会”特色做法。目前,已经先后建成满城北街街道党校、初心之路微展馆、宝湖社区家风家训馆等各具特色的宣讲示范阵地10个,建成78个点位的理论宣讲视频系统。
记者登录金凤区文明实践网上平台,看到这里将志愿者注册、招募、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发布、派单、接单等功能“一网打尽”,极大方便群众网络下单。据金凤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李昕洋介绍,立足数字赋能,依托钉钉和支付宝,建设文明码志愿服务平台,完善文明实践积分制度,为志愿者建立数字化文明实践成长体系,实现志愿服务智能化管理运行。“移风易俗巡讲”“志愿服务培训”“美德之光大讲堂”等特色文明实践实现线上线下共振,受益人群10万余人。
志愿服务趋向精细化
“请不要随地吐痰。”
“您好,这里是非机动车道,不能停车。”
近日,北京中路街道安居苑社区的大妈们穿上红马甲,义务挑起社区巡逻管理、卫生监督等担子,成为社区的一道别样风景。这支名为“安居大妈”的巡逻队成员均为社区志愿者,她们和各镇、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一起,通过文明实践活动将金凤区志愿服务推向精细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群众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为此,金凤区成立了一批以机关、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以农村“两个带头人”、新乡贤为主体的乡土志愿服务队,精细化推动文化惠民、助学支教、法律援助、健康卫生、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效能不断加强。截至目前,金凤区注册志愿者8.3万余人,成立志愿服务队452个,“日行一善”“红色代办”“金凤卫士”巡逻队等志愿服务品牌深入人心,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620余次、总时长244万小时。
金凤区根据志愿者单位和地域不同,建立了志愿服务小组和城市志愿服务人才库,形成总队派单、部门领单、志愿者服务的机制,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