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宇林
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用情感浇灌而成的“花儿”,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花儿”词曲优美,韵味独特,语言鲜活生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西北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各族人民交流思想感情、维系民族睦邻关系、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国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花儿”这一流传于西北各地的古老民歌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国内社会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学者专家纷纷讨论、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投来关注的目光。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均获文化部批准,一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之中。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的各级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在保护和抢救“花儿”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些名歌手还把“花儿”唱出了国门,这些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花儿”在国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博得了阵阵好评,“花儿”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让“花儿”进学校、进教材■
“花儿”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要改善“花儿”后继无人的状况,必须从培养青少年的基础工程入手。宁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宁夏教育部门通过层层举办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花儿”培训班的举措,聘请本地原生态“花儿”名歌手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热爱“花儿”、会唱“花儿”的音乐教员,在宁夏农村中小学开展了“校园花儿”的活动。
“花儿”还应该进教材。只有在学校的音乐教材里增加“花儿”内容,再加上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才能确保“花儿”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普及。这就需要加强编写“花儿”乡土音乐教材的工作,以保证“花儿”音乐教学的实施。“花儿”虽然优美,但就内容以及音域上来说,有许多不太适合未成年人演唱的方面。因此,需要文化、教育有关部门组织开发与研究。编写出在内容上既不失“花儿”的语言风格,又体现各地方特色的新“花儿”(如歌唱家乡的作品);在音乐上既保留“花儿”的音乐风格,又适合中小学生演唱、优美动听、易学上口的好“花儿”。
■让“花儿”成为产业■
地方政府应该把“花儿”的开发利用当作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文化产业予以重视,通过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加以保护和引导,这是现阶段抢救和保护“花儿”的一个重要途径。
西北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重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儿”民俗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划拨一定的财政经费,举办各种活动和培训班,培养歌手、提高花儿歌手的文化层次、组织“花儿”竞赛、鼓励“花儿”歌手参加省级乃至全国的民歌比赛等,努力营造适宜“花儿”成长、壮大的环境。这不仅是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动“花儿”不断创新■
实践证明,只有优美、新鲜、富于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永久的流传下来。在年轻人看来,古老的“花儿”民歌比起时尚的流行音乐,歌词陈旧,缺乏新意,曲调单一,缺乏现代气息,情感上很难主动接受,这种心理成为制约“花儿”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对古老的“花儿”进行创新、重新改编,不断提升其艺术感染力,使其时尚动听、雅俗共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花儿”只在西北农村流行的不利局面。
创新和改良关系到“花儿”生命力的延续,“花儿”的传承,期待着关心民族音乐的音乐家和文化人的参与。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就有艺校教师、文化馆音乐专业人员及理论研究者们钻研并演唱“花儿”的实例。位于宁夏的北方民族大学以及宁夏大学音乐系的一些大学生,近年来,踊跃参加甘肃省“花儿”民歌大赛,并获得大奖。就是说,音乐家与文化人的参与将为“花儿”注入新的活力,使“花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焕发青春,与时俱进。
要抢救和传承西北民族音乐“花儿”,需要更进一步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念,营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氛围,使更多的音乐家和文化人重新认识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贵价值以及保护民族音乐的重大意义,积极尝试在保留其音乐精华元素的基础上,对“花儿”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良,赋予“花儿”以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不仅是音乐,只有赋予“花儿”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主题,才能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让“花儿”走向世界■
“花儿”流传年代之久、流传地域之广、民间“花儿会”声势之大,世界罕见,令不少国外专家学者为之惊叹。有关部门应该组织申报西北“花儿”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笔者初步考察,“花儿”不仅是一种地方性的民歌,而且也属于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范畴——“花儿”不仅广泛流传于中国西北,而且也沿着丝绸之路流传于境外的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族之中。在古“丝绸之路”上,世世代代传唱“花儿”的民族有10个之多,却共同使用汉语创作和演唱“花儿”,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
“花儿”民歌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词令等许多领域,有许多值得学术界探讨的课题。不仅在国内,国际上关注和研究“花儿”的专家学者也愈来愈多。
“花儿”的确是一项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亟需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西北“花儿”这一顽强生长了千百年来的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