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仙
在永宁插队过的知识青年都会唱“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山宝疙瘩……”他们过去下乡时唱,现在都过了花甲之年还在唱,这首歌使他们想起了豆蔻年华的难忘岁月和美好时光。
我与知青是同一时代的人,每当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时,一张张娃娃相没脱掉的脸庞,一双双纯洁稚气的眼睛,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穿的衣服很脏,因为没时间洗;他们穿的裤子很破,因为没时间补;他们经常吃的是白开水泡剩米饭,而且经常挨饿受冻,挑渠、挖沟、背石头,哪里有重活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我经常陷入沉思,沉思的心里烦闷,沉思的眼睛发酸。
西子湖畔永宁人
2010年4月6日,我和县政协访问团一行8人来到浙江杭州,访问当年曾在永宁县插队落户的900多名返城杭州知青,为《知青在宁夏(永宁卷)》图书的编辑出版收集资料,宣传永宁县的招商引资政策,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访问团在杭州的6天中,先后召开座谈会5场次,到医院、家中慰问患病知青7人。
此次杭州之行,让我有幸再次和曾在永宁下乡插队的杭州知青相会。我们怕他们听不懂永宁话,所以都说普通话,但他们都说还是说永宁话好,听着亲切。他们一口的永宁话,从青年到老年从没忘记。在他们眼里,我们是第二故乡的亲人;在我们眼里,他们是身在西子湖畔的永宁人。访问团在杭州召开座谈会,访问了130多名知青,带去了永宁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与他们的交流接触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中深深的永宁情结。他们虽然已回到杭州20多年了,但无时无刻都在关心、关注着永宁的发展变化。见到回访团成员,他们急切地询问,关心了解原来下乡的村队乡亲们的生活情况,老队长、房东大爷、大娘的身体怎样,永宁又有什么新变化,老百姓的孩子受教育的情况等。原杨和乡下乡知青蒋小鸣说:“虽然回到杭州已20多年了,但经常梦见第二故乡,梦到和社员一起在黄河边劳动的场景,永宁的大米饭、羊肉臊子面、西瓜,是天下最好的美味。”许多人都说:“因为‘上山下乡’,我们没能上大学,但永宁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大学。我们在这里学到的、收获的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将让我们受益终身,我们感谢永宁人民,永宁是我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岁月,才让939名西子湖畔的杭州知青与永宁人民结下了深厚情意,这情意将像黄河、钱塘江一样长流不息。“上山下乡”的经历让他们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劳动的艰辛,感受到了永宁人民的无私、淳朴、憨厚、善良。在永宁经历的岁月,让他们终身难忘。回想往事,他们没有抱怨,有的是对永宁人民不变的思念与感恩。在永宁经历的岁月,赶马车、拉石头、扛麻袋、当矿工、掏大粪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他们这一代知青所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有了“上山下乡”的经历,今天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挫折都不算什么,历尽艰苦方有今日。我们欣慰地看到,他们中有许多人仍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忙碌的回访团
访问团本次杭州之行的任务有三项:一是为《知青在宁夏(永宁卷)》图书的编写收集资料;二是对返城知青进行回访;三是宣传永宁县的招商引资政策,为招商牵线搭桥。访问团在杭州的6天中,先后召开座谈会5场次,参会知青达130多人。知青们在座谈会上争先恐后发言,深情回忆在永宁的一件件往事,真诚感谢永宁人民对他们在生活、劳动等方面给予的无私帮助与真心关爱。难忘的岁月,难忘的第二故乡情结,让代表团成员感受到了杭州知青与永宁人民那隔不断的深厚情谊。
访问团还到知青家中、医院走访慰问了因公殉职的陆建宁家人,身患重病的方平、高文娟、宋荣法、张宝珍、周籁英、李嘉新,向他们带去了永宁人民的问候与关心。
访问团还冒雨前往浙江省海宁市临平区参观了海宁市的皮革城、临平区的娱乐城,并与谢氏控股集团总裁谢金松、娱乐城董事长进行了有关招商引资事宜的洽谈,两位董事长表示:将在5月中旬以后,联合当地的一些有势力的企业家到永宁县考察。
富贵牡丹寄深情
2010年4月7日下午,我们和原永宁县委书记、《知青在宁夏(永宁卷)》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吴宣文一起到萧山市看望了原胜利乡因公殉职的知青陆建宁(原名陆建自)的家人。陆建宁的姐姐陆新自女士听说永宁要来人看望她,既意外又高兴。我们到的时候,她已早早迎候在路口,看到我们时,她紧握我的手,两眼含泪,心情激动,她说:“真是没有想到。再过10天,就是我弟弟去世30周年的忌日。30年了,你们还记着他,如果我弟弟地下有知,他该感到欣慰,永宁人民记着他。”
我们到她家坐下后,她给我们看了她弟弟留下的遗物,几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陆建宁年轻英俊。是啊!他去世时只有23岁,一篇有吴宣文所致的悼词,两页纸张已发黄。目睹陆建宁的遗物,我们为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过早离去而深感惋惜,同时也为他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永宁这片热土的事迹而感动。
我们离开时,陆新自拿出一张画,一张富贵牡丹图,她听说我们要来,特意用一天时间精心绘制了这幅画。她说:“我用这张画代表我弟弟表达一个心意,祝永宁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祝永宁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祝永宁的明天繁花似锦。”分手的时候到了,我们带着对陆新自深深的感激回到了住地。
情操高尚的方平女士
2010年4月9日,我们看望了遭遇车祸至今还坐在轮椅上的原胜利公社五渠小学教师方平女士。见面后,我们关切地询问她的病情,而她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病情,着急地问我们五渠学校的情况,农民孩子上大学的多不多?能不能上得起?
在我们去看望她的前一天,她就通过吴宣文书记向我们表达了要为胜利乡困难大学生捐款2万元的意向。我们考虑她自己因车祸先后做过几次手术,目前的状况也不是太好,还要进一步做康复治疗,我们商量只接受她的心意而劝她把钱留着看病,可她说:“你们不用担心我,早就想为永宁做点事,你们来了,这是个机会,2万元我早就准备好了。”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心怀感激,郑重承诺,一定要将这份情义传递给胜利乡的父老乡亲,把这笔钱用好,把受助学生的情况及时向她汇报。
方平女士自己遭遇不测却仍情系第二故乡贫困学子,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这种高尚情操感染、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永宁人,我们一定会深深记住这份情义的。
(摘自《知青在宁夏》出版于2011年5月,作者系原永宁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