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敏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自治区政协委员分别提交提案,就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数据资源应用建言献策,并案为第103号提案。
提案认为,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让信息化成为乡村生活的常态。
农业数据资源应加强整合共享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农业逐渐向精准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农业大数据在获取、共享、分析、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在《关于加强农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的提案》指出,在实践中农业数据资源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共享水平及质量不高、顶层规范设计指导不足、缺乏共享标准规则、在项目管理方面重建设轻运营的监管习惯较难转变。重复建设多,开发共享少,发布部门多,数据重复采集、指标衔接困难等问题不可避免。一些数据涉密以及一些部门数据发布不主动,农业大数据共享水平及质量不高。许多地方性的网站平台数据常年不更新,便捷性和可访问性较差。农民(大户和合作社)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领域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数据及融合分析决策结果,然而目前的数据采集工作与现实的需求脱节。
提案建议,加强数据共享法治保障,建立农业数据共享法律制度体系、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重大风险识别大数据支撑体系等,完善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安全防护措施及管理机制,健全网络数据保护制度;建立大数据安全管控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大数据平台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评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一方面构建农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理清不同层面的农业数据平台和系统的衔接配合关系,制定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推动各级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制度对接和协作协同。另一方面构建农业基准数据共享应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进村入户、金农工程等推进时机,加快各部门涉农数据整合,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体系,提升公众对政府数据的使用效率。建立完整的现代农业数据标准,包括农业数据基础标准、采集标准、质量标准、处理标准、安全标准、平台标准和应用标准等;探索建立遥感、智能终端等农业物联网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和监测采集标准,构建涵盖数据指标、样本标准、采集方法等标准体系;开展涉农部门数据交换、分类目录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构建涉农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体系。
此外,提案认为,应以实践效果作为项目验收考核标准,建议在涉及到农业相关项目管理方面,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相对成熟完善、市场认可的平台,减少新建电商平台和开发软件平台,鼓励以购买实际服务效果考核验收项目,特别是对于小农户、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帮助,以实际调研群众对于该项目的满意度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
补齐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要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慧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入融合,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自治区政协委员潘志军在《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提案》中建言献策。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服务于农业,更应服务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潘志军说。
据介绍,在国家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中,“兴庆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成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之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应用难度大,受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影响,系统数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按部门业务条块进行,各类数据资源实际控制权和管理权分散在各部门,形成各种数据资源对接共享壁垒及“信息孤岛”,导致系统对接和数据整合难度大。资金支持力度小,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与发达地区差距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人才、设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应用建设推广滞后,基层人员普遍系统应用能力不高,对信息化认识有偏差。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专以上学历少之又少,入户和部门数据采集难度大,影响了系统平台应用推广进度。
潘志军认为,农村社区信息化要实现快捷、高效、一网通办,真正做到“信息多跑路”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其前提就是必须将数据共享和电子证照衍生之为民办事的最前沿。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数据共享交换是核心、是难点。”潘志军说。建议以应用为引领,市级各部门针对已有的数据拿出标准,按照标准分建数据共享平台,最后根据标准将各类数据汇聚到自治区级共享平台中,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加大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以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基层治理改革为出发点,通过搭建农村社区信息化平台,为政府民生服务体系提供长效、便捷、科学的管理支持系统;同时线上联系线下,通过平台整合线下资源,将线下的品牌化连锁服务产业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培训常态化机制,加强引导、培训、宣传工作,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把面向公众办事服务作为公职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技能又精通政务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立交流平台,加强业务研讨,分享经验做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