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文/图
近年来,固原市隆德县教育系统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不同的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邀请传统文化传承人进校园、课堂教学、大课间、社团活动、全校性主题活动等艺术综合教育形式,积极落实和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创新具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校园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土,校园充满勃勃生机,更多少年儿童了解并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隆德二小:在古诗词里找节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尽管已是暑假,但隆德第二小学5年级的张诗蕊在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沉浸在手机游戏中,12岁的她从古诗词中找到了别样的乐趣。“妈妈,你看,在古老的《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但神奇的是,这里指的是农历七月,七月流火讲的也不是酷暑,真是太有趣了!”
走进隆德第二小学,校园内除了绿意葱茏,更有富含文化气息的古诗词,营造出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该校的师生吟咏起古诗词更是如行云流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装点了每个班级。今年端午节期间,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首首古诗词集萃中找出吟诵屈原的诗歌进行朗诵,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再进行国学讲解。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除了课堂上的书本学习,该校还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切身体会有人陪伴的快乐叫做幸福,感受中华民族节日的真正涵义。该校师生认为,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更有意义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美化环境,同时也美化自己的心灵。今年6月23日下午,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为敬老院老人送去了慰问品,也带去了他们的祝福与关爱。
同时,围绕“端午”这一主题,隆德二小充分利用国旗下演讲、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有关端午节的知识,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中队会。向孩子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同学们知道了诗人屈原的故事,了解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挂艾草等风俗习惯。从端午节民谣、端午节由来、端午话习俗等方面谈感受,让学生明白端午节不只是粽子节、龙舟节,更是民族节、爱国节、除尘节,并通过画画、手抄报等形式来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长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的知识,弘扬了中华民族主旋律。记者从该校德育处获悉,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在老师。从传统节庆日教育做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孩子们不仅从中华文化典籍中汲取了营养,更是对传统节日充满了兴趣。“过去,同学们觉得过洋节很时尚,现在我们以了解传统节日为荣!”在隆德二小,同学们兴趣盎然,绘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小报中,除了端午节外,还有对24节气的理解和诠释,每一张小报都体现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隆德三小: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成才基石
本报记者 束 蓉
隆德县第三小学始建于2012年7月,诗意栖居于龟山脚下,南倚清流河,东临隆德四中,西接宁夏最美老巷子——隆德红崖村。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今年该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搬上云端,围绕学校教育目标建设,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戏曲云课堂。
校园文化给留守儿童力量
学校占地面积37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705平方米。隆德县三小老师张健深有感触地表示,校园文化建设以“弘雅”文化作为核心理念——办高雅学校、做儒雅教师、育文雅学生。校方是这么说的,老师们更是这样做的。在校园内,老师秉承的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理念,不打骂学生,班风建设也以优化、美化为核心要求,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打造“校园美、校风正”成为各班的发展目标,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突出现代教育特色。
漫步校园,常能看到儒家文化的名言警句,中国古今教育大家的教学格言。建设校园文化以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为主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小学。
据了解,学校规划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0名。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6人,其中留守儿童253人,占学生总数的34.8%。如何让留守儿童也能感受到教育的洗礼,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教育模式,优化用人机制,强化师资建设,推进创新素养教育,以实施个性化管理为主线,植根老巷子特有的文化沃土,从外显的校园环境到内涵的学校文化精神,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坚持“弘毅、明德、儒雅、致远”的校训,依托“小班化教学模式”,努力实践“幸福教育”。以“构建幸福校园、打造幸福课堂、成就幸福学生”为办学目标。2017年成功加盟全国新教育实验校,全力让每位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学生营造快乐成长的空间,为教师搭建成功发展的平台。
同时,学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通过免费早餐、营养午餐、两免一补政策及贫困生助学金资助解决了家庭教育负担。3年来,在学校多方联络下,通过“闽宁协作教育基金”“圆梦蒲公英、关爱留守儿童”“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专项基金发放、资助等活动,资助贫困、留守儿童30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40余万元,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提供了保障,打开了通向成长之路的大门。
根据学校留守儿童多的实际,自2017年以来,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已连续3年成功举办暑期实践体验夏令营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达600余人,活动以“关爱、体验、成长、拓展”为主题,开设隆德历史、地方文化体验感受课程,手工制作、心理辅导、综合实践、素质拓展训练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感受生活中的奥秘。带领孩子们走进六盘山、老巷子、北联池、将台堡、任山河、红色庆阳等革命圣地和民俗文化浓厚地域,邀请知名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文化,体验古老的民间技艺、开拓视野。聘请专业教师及西安交通大学志愿者进行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困惑,引导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让留守儿童在学习体验中健康成长,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深化隆德与闽侯两县结对协作帮扶工作,做好教育资源有机对接,创新开展教育关爱活动形式,落实两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3年来共遴选10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或品学兼优学生赴福建进行一周的研学等活动,为留守儿童种下一颗向往远方的种子,插上一双为梦想拼搏的翅膀。
德育并举护航孩子健康成长
随机采访隆德三小的学生,说起中华传统节日来,总是如数家珍。记者了解到,该校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紧紧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任务,以“中国梦”主题教育为总抓手,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点,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植树节、教师节等主题节日和学雷锋日、“12·9”纪念日、“10·13”建队日等纪念日之际,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全校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了思想引领。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教育学生在自觉行为习惯上养成优良的作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节俭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和劳动习惯”为内容的“十个好习惯”“100个具体要求”的养成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树立良好校风,使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充分利用“互闻网+教育”的契机,依托“小班化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确保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充分张扬;学校年轻的教师队伍是办学的知识资源;开展“新教育”实验,努力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师生搭建了和谐的成长平台;打造“学科+”教育模式(学科+晨诵、午读、暮省,学科+午间体育活动,学科+特色艺术活动,学科+童谣、绘本教学,学科+讲故事、朗读、写作),将课堂教学与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据统计,学校连年来教学质量逐年上升,2019年全县教学质量监测中隆德三小名列全县第三名。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该校切实落实《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使学生走近自然,感知集体,体验劳动,经历实践,开阔视野,砥砺品质,该校建立了农事体验基地,形式多样的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基地一共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农作物种植三个类型。种植区域根据各个年级学生不同年龄段进行划分,老师教学生如何劳作、如何修理劳动工具、认识各种植物,让同学们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身心素质都得到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集体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互助合作、自我保护的意识。
学校将根植传统,以智慧教育、生活教育为立足点,培养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的有梦想、有教养、有智慧、有竞争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