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花儿”的田野调查

甘肃“花儿”(二)

武宇林

岷县二郎山“花儿会”

岷县二郎山“花儿”是“洮岷型花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洮岷型花儿”被分为南、北两派,康乐县莲花山的“花儿”被称为“北路花儿”,岷县二郎山的“花儿”被称为“南路花儿”。岷县于2002年以来,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甘肃省花儿之乡”“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和“中国花儿之乡”称号。“洮岷花儿”还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十大项目保护工程之一。

为了实地考察闻名遐尔的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笔者于2005年6月20日至24日(农历五月十七前后)应邀参加了甘肃省岷县举办的“民俗文化暨‘花儿’学术研讨会”,就岷县“花儿”及二郎山“花儿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

岷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带,位于甘肃省中南部,距兰州市270公里,乘汽车大约需要四五个小时,是个比较偏远的农业县。这里群山环绕,高寒阴湿,盛产当归、黄芪和红芪等丰富的中药材,有着“千年药乡”的美誉。

岷县境内的庙多、庙会也多,是此次调研给笔者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据说,这是因为岷县地区山大沟深,气候变化多端,人们饱受自然灾害之苦,上山祭神乞求神灵保佑年景丰盈、人丁兴旺。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又祭山又唱山歌、又敬神又娱人的“花儿”盛会。

那么,时代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现状又是如何呢?据笔者观察,首先,当地人唱“花儿”的热情不减当年。据说,每年“花儿会”的热闹程度不亚于过春节,为了避免混乱、拥挤,有关部门规定了上下山的路线,进出口处都有警察维持秩序。穿过半山腰的古老庙宇,我们攀登上了高处的山坡,立刻听到了嘹亮的“洮岷型花儿”歌声。在小树林的绿荫下,或蹲或坐的七八个人正分成两组在对歌,一组为男女混合,另一组则为清一色的女性。

二郎山的唱家大凡“花儿”出口,总要先高唱一句长长的“啊呜……”为引子,或许是这个原因,这种调子被称为“啊呜令”,成了“洮岷型花儿”中“南路花儿”的代表性曲调。

“洮岷型花儿”的曲调种类虽然不多,可是,“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来自各地村镇的歌手们十唱九不同,各人的风格以及自由发挥程度不同,所唱效果也各具特色。再加上歌词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往往出奇制胜,耐人回味。

二郎山上的林林儿里,

你像一朵红花儿哩;

插到洗脸盆盆儿里,

洗脸瞭着魂影儿哩。

这是笔者采集于2005年6月二郎山“花儿会”现场的一首典型的岷县“花儿”。歌中比喻贴切、情感婉约。演唱者是一位很出色的“花儿”歌手,名叫刘尕文,回族农民,时年29岁,11岁起学唱“花儿”。

在二郎山唱“花儿”的大多是汉族,但其韵律听上去确实和藏族民歌有相似之处,具有奔放粗犷的特点。西北“花儿”在语言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无论哪个民族所唱的“花儿”使用的都是当地农村汉语方言,二郎山的“花儿”亦不例外。

你不唱了我唱哩,

人家唱得火红哩。

你是哪儿的乡亲认不真,

认真把你问一声。

这首“花儿”的歌唱者叫谢惠芳,是位来自岷县清水乡的40岁农妇。她尽管不识字,但却能坐在山坡的小树林里即兴唱出几十首山歌来。根据几位老乡的解释,笔者理解这首“花儿”的意思是:你如果不肯唱山歌的话,那我就先唱了。你不听人家都红红火火地在唱吗?你是从哪里来的乡亲呢?我怎么不认得。如果认得你,就会问候你一声。在这里,“花儿”的确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一种手段。即使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只要漫一首淳朴的“花儿”,就可以和主人搭话交流和沟通感情了。在笔者和围观群众的鼓励和恳求下,谢惠芳又演唱了几首“花儿”情歌。

打灯儿的黄脊背,

给你说了你不信。

为你得了相思病,

吃药打针不效应,

六月天气炕上睡。

“黄脊背”是方言,指黄蛾子。整首“花儿”表达了一位女性陷入单相思之苦的心境。她在夜晚的油灯下冥思苦想,不由得将扑灯的飞蛾当成自己的恋人,倾诉心中的烦恼:给你说,你也许不会相信,我为你得了相思病了呢!吃药打针都不管用,六月大热天早该下地干活了,却病倒在炕上……

在“花儿会”现场,笔者还听到几首反映现实婚恋情况的“花儿”。

翻沙厂里倒火盆,

一学校的牡丹数你红,

政策压住找不成。

可以猜测,歌中的主人公或许是一位在铸造厂工作的青年。在如牡丹盛开般的学校里,他相中了一朵最鲜艳的“红牡丹”。这朵“红牡丹”惹得“少年”心里火辣辣的,犹如那铸造车间里火红的模具。然而,新婚姻政策不得早婚的规定使他很无奈,只好漫首“花儿”来诉说一番。

总之,今日二郎山上农民们所唱的“花儿”仍然以爱情为主旋律。不过,其内容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通过现场考察,笔者深切感到,尽管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了21世纪,在城市里现代流行歌曲占据了通俗娱乐的主流。但是在偏僻的山区县城,流传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民歌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存活于农村的沃土之中。农夫、农妇们对“花儿”依旧一往情深,仍然习惯于通过“花儿”这一古老而亲切的民歌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所爱、所怨。

本年度岷县“花儿会”期间举办的研讨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外开放,注重对外交流,邀请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花儿”高手前来传经送宝。在岷县的一处风景区举办的“花儿”歌舞表演会上,笔者认识了一位应邀参加赞助演出的“花儿”女歌手孔维芳。她来自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祖上是土族,时年29岁。几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使她喜欢上了“花儿”,从此欲罢不能,而且越唱越出名。她的家乡是“河州型花儿”的故乡,所以她唱的是当地流行的“河州型花儿”。由于她有文化,悟性好,利用录音机等手段提高演唱水平,所以她起步晚却进步快,还能自己编写歌词。

上去个二郎山往下看,

岷州城里的房们平坦;

挤到人伙里细细看,

阿哥你长下的最干散。

这首“花儿”描绘的是歌手登上二郎山所眺望到的县城景色以及对浪山的众人之中英俊男子的感慨和爱慕之情。她的“花儿”演唱风格显然和当地的岷县“花儿”截然不同。孔维芳不愧是来自“花儿”故乡的“花儿”新秀,近年来,她时常被四处邀请演出,2008年还应邀参加了宁夏春节晚会的演出。

正是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花儿”的交融,使得“洮岷型花儿”和“河州型花儿”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繁荣了“花儿”。

--> 2020-07-27 甘肃“花儿”(二)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2263.html 1 “花儿”的田野调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