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航海日”来了!看古人如何乘风破浪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为纪念2005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设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海员最多、历时最久的海上航行。面朝大海,古人如何乘风破浪?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抱着“葫芦”过河?

远航千里,船只必不可少。但造船并非一日之功,古船是怎样诞生的呢?

古人曾携木头或葫芦等“浮具”渡水;用绳子将葫芦串成一串系在腰间便成了浮力更大的“腰舟”。后来,人们将有浮力的物体并排绑在一起,“筏”便出现了。

回望历史,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发掘于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的长5.6米、宽53厘米的独木舟便是中国古人以舟船探索世界的开始。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航行得以实现。春秋战国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

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隋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联制出“特大型龙舟”。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航线。

宋元两代设立了航海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大型宝船“可有九桅、张十二帆”,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等各司其职,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

“水浮磁针”导航?

茫茫汪洋,古人如何在航行中找寻正确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通过观测北斗星和北极星确定“正北方向”,掌握了“风顺时而行”的规律。虽“司南”已诞生,但无法用于波涛汹涌的海洋,定位仍以观测日月星辰为主。

唐代,航海者利用工具“唐小尺”对比北极星和海平面的角度,通过计算纬度确定方向。而宋元时代日益精细的航路指南、航道人工路标、航用海图的普及以及“望斗”“牵星板”“量天尺”等观测仪器让海员确定航向时有了更多参照物。

明初,郑和在航海图和针路簿记载的基础上,将历代积累的航海天文定位法与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仪器结合,用以定位和导航,“海道针经”和“过洋牵星术”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航海必备“方便食品”

古代航海动辄历经数年,且船只荷载和食物储存技术有限。那大海之上,古人们吃些什么呢?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了唐代鉴真东渡时的食物:落脂红绿米、面、干胡饼、干蒸饼、干薄饼、蔗糖、石蜜、捻头及牛苏等。“捻头”即撒子,“牛苏”即牛酥,均是能长期保存、便于加工的“方便食品”。

明初,随郑和出海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写到:“积贮仓粮舟者……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说明装载食物是起航前最紧急的任务。古代,远航船员们主要吃稻谷、腌肉、干菜等易储存的食物,沿途靠岸时及时补给食物淡水,航行中还可捕捞海洋生物为食。

但是,维生素缺乏导致的败血症是远洋航行的“劲敌”。当时没有维生素片等药品,古人远航时如何保证身体健康呢?

靠岸时,热带水果是船员补充维生素的好帮手。此外,瓷器、豆子和茶叶是航海“健康法宝”。郑和船队远航时会携带菜种,将瓷器装满土种上蔬菜,途中便有新鲜蔬菜可以吃;豆类易存宜运,可以快速发成豆芽、长成豆苗,化身难得的新鲜蔬菜。(据人民网)

--> 2020-07-13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1619.html 1 “航海日”来了!看古人如何乘风破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