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实习生 王 萍 文/图
“邓爷爷,最近天气热,您要注意身体。”
“阿姨,您的新医保卡已经办下来了,以后买药就用这张新的。”
近日,记者在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宁朔北路社区采访残疾人专职委员杨扬时,他正忙得不亦乐乎,虽拄着双拐却充满自信阳光。“小区里,谁家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杨扬。”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宁朔北路社区居委会委员李芳说。
杨扬1979年2月出生,肢体残疾一级,自学考取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2013年起陆续获得“社区先进工作者”“全国残疾人就业指导员远程培训三期班”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毕业生”,2018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银川市第六届“最美银川人”。
走出低谷 生命盛开
谁能想到,如今阳光快乐的杨扬也曾有过长达10年的消沉期?
“1997年高考失利,此后10年我的人生是灰暗的,自卑,害怕和人接触,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谈及过去,杨扬有些懊悔,他错过了人生最美的年华。直到有一天,他得知母亲在每月仅有150元生活补贴的情况下,还是尽力在为这个家努力时,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振作起来。在朋友和母亲的帮助下,杨扬开始自学计算机知识。通过电脑,他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和他一样的人很多,大家各有各的不幸。“我想做点什么去弥补曾经浪费的时间。”杨扬开始敢于面对自己,他走出家门,积极接触社会。2009年,杨扬获悉西夏区残联在招聘公益性岗位,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报名了。这一年,他被录取为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宁朔北路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刚开始工作,杨扬很畏惧别人异样的眼光,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谈及初次参加工作的感受,杨扬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的信任,感谢母亲和朋友为他加油鼓劲,帮助他再次找到生命的意义,重获自信。
为更好地服务辖区残疾人,做好社区残疾工作,他报考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专科学习,还拿了奖学金,考取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通过学习,杨扬不仅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还增加了知识储备,他主动“开班讲课”,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分享给大家,和同事组建起“五色花”专业志愿者团队。
杨扬告诉记者:“我希望残疾朋友们不要被贴标签,希望他们能自尊、自信。”成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后的杨扬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发挥自己的价值,全身心为残疾人服务。
扎根社区 发光发热
杨扬所在的西夏区宁朔北路社区原为西北轴承厂家属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共3046户人家,其中各类残疾人228名。由于建成年代久、企业改制等原因,小区呈现出贫困残疾人多、老年残疾人多的特点,多年来,该小区一直是西夏区残联关注、关心的重点。
杨扬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同网格员合作,通过走访了解,全面摸清辖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规范的残疾人数据库。他针对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工作,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西夏区残联,开展办公自动化、家政服务、盲人按摩等职业技能培训,共帮助13人次实现就业,帮助41名残疾人申请低保、协助申请“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72人次。
“社区的老杜从原单位下岗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加上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又离婚,沾染上酗酒的恶习,经常外出不归,自言自语、幻听幻觉,甚至有暴力倾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和网格员的走访入户中,杨扬了解到事实后,及时将情况向社区居委会汇报并积极与西夏区残联沟通,为老杜办理了精神二级残疾证和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他住院治疗,经过3个月治疗后,老杜的精神状态大有改善,康复出院和父母一起生活。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扬根据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为辖区残疾人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7人次;发放助听器、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120余件;为14名精神残疾人发放免费服药卡并嘱咐家属监督精神病人按时服药,有效控制了精神病人的病情复发;为21户残疾人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扬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掌握残疾人出行情况,号召大家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做好居家隔离。“对于重度残疾人、独自在家的残疾人,杨扬会经常性与他们进行联系,了解相关情况,并做好生活物资的配送,确保他们生活无忧。”李芳介绍,疫情期间杨扬帮助生活出现临时性困难的残疾人获得临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