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文/图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生老病死的话题总显得很沉重。但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选择用捐献器官的方式为生命画上句号,为社会作出最后的奉献。
6月25日22时,60岁的银川市民李女士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遵照逝者遗愿,李女士成为我区首例眼角膜捐献者,26日凌晨,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成功为2名患者实施移植术,让他们重见光明,这填补了宁夏眼角膜本地捐献的空白。
29日,记者跟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医生、宁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回访了这段感人的捐献故事。
一名普通人的一个伟大决定
“我妈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身体健康时就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这次捐献眼角膜也是妈妈长久以来的心愿。”29日,宁夏红十字会在银川松鹤陵园为宁夏首位眼角膜捐献者举行了纪念仪式。仪式上,捐献者李女士的子女告诉宁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因为外婆曾是眼盲患者,在黑暗的世界里郁郁寡欢,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角膜移植重获光明,可因为角膜稀缺,外婆苦等多年,始终没有等到捐献者,最后抱憾离世。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母亲比别人更懂得捐献角膜的意义。
采访中,记者获悉,早在几年前,李女士就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网站上填写了眼角膜捐献志愿登记。今年5月,李女士病情加重,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她向家属再次表达了捐献眼角膜的愿望,于是李女士的家属联系宁夏红十字会再一次书面填写眼角膜捐献志愿,希望可以帮助他人重获光明。
一双眼角膜为两个人带来希望
“非常感谢捐献眼角膜的阿姨,也感谢医生,是他们让我重见光明。”29日,接收角膜移植的马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动地说。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36岁的马女士有幸成为符合条件的受捐者之一,她左眼进行了眼角膜移植,目前左眼视力已恢复到0.2。马女士告诉记者,10岁时,她的左眼查出病毒性角膜炎,20多年来反复发作,每发病一次,视力便衰退一次,如今左眼已全盲,角膜移植手术是她复明的唯一希望。她曾四处求医,将眼角膜移植的希望寄托在省外的医院,可一直杳无音信,没想到最后能在家乡接受捐赠。
另外一名接受捐赠的是来自中卫市海原县的小海,30多岁的他双目失明,几乎完全失去了劳动力,一直靠家人照顾。宁夏眼科医院院长盛迅伦告诉记者,医院已经关注他很长时间了,因为这位患者还很年轻,也是家里的支柱,所以准备一旦有捐助消息就通知他。本次受捐后,他的右眼视力恢复良好,医院表示会继续留意,帮助他解决另一只眼睛的病痛。
一份爱心
一场生命的永续
“2010年开展的‘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显示,在我区角膜病导致至少一眼盲患者4.98万人,双眼角膜盲患者1.57万人。虽然眼角膜移植的技术已非常成熟,但眼角膜捐献缺口巨大,每年只有不到50名患者能够获得角膜移植的机会。”对于此次宁夏首例眼角膜捐献暨移植手术成功完成,盛迅伦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2014年至2019年,宁夏眼科医院共开展71例眼角膜移植手术,角膜来源主要依靠外省医疗机构提供。2017年,宁夏眼库通过验收,在宁夏眼科医院正式成立;同年,宁夏红十字会批准在宁夏眼科医院建立角膜捐献接收站,标志着宁夏眼角膜捐献、移植工作步入正规化。但遗憾的是,因多方原因,眼库建立两年,库存为零,未完成一例眼角膜捐献。
“此次眼角膜捐献可以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盛迅伦介绍,不久前,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眼角膜捐献条例》,现已进入立法程序,相信未来,宁夏的眼角膜捐赠事业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患有传染病以及一些涉及神经系统病变及有遗传代谢性的疾病不适合捐献角膜,但我们还是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在去世后能够将眼角膜进行捐献,为他人带去光明。”自治区人体器官捐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赵虎介绍,有意愿捐献器官或眼角膜只需要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或网站上注册就可以。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宁夏红十字会登记在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志愿共有6458人。其中,成功实施器官捐献1例,眼角膜捐献1例。宁夏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人体器官(组织)和眼角膜捐献行列中来,传递爱心、让生命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