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通讯员 张弘德 张 雯 杨德虎
贺兰山层林尽染,黄河水奔腾不息。20年前,银川科技学院在塞上沃土拔地而起,一群教育开拓者怀揣热忱与信念,开启了扎根地方、服务国家的办学征程。二十载栉风沐雨,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矿大精神,恪守“博学德清、鼎新致用”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通过“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已从初创时的探索者,成长为区域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书写了以育人为本、守正创新的教育答卷。
站在建校2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奋斗足迹,教育初心始终如磐;展望未来征程,银川科技学院正以昂扬姿态向着更高目标迈进,誓将续写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
初心如磐
锚定育人根本 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银川科技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牢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使命,以“立足地方、服务产业、育人为本、应用导向”为核心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学校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核心,兼顾地方亟须的专科教育,适时推进研究生教育,构建起覆盖多层次、适应区域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打造全方位、多层次育人闭环:从新生入学教育夯实成长根基,到贯穿4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协同发力,再到毕业前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精准赋能,每个环节紧密衔接,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保障。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和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构建了思政课“四纵四横一支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即纵向依托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实践教学4个维度发力,横向融入思政课程、校园文化、新媒体、学生日常管理,以学生团体组织为支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以“理论+实践”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专业知识在应用中转化为能力。构建“赛课、赛创、赛策”3个融通的教育体系,探索“四类四阶三融合”教育模式,通过举行创新创业训练营、SYB培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措施,将赛事做成课程,将课程融入赛事,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人社部“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各类比赛。近两年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达20463人次,获奖2385人次。学校培育项目134项,成功孵化注册企业24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289人,孵化场地利用率达到100%。学生团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1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1项、省部级奖项95项、优秀奖5项,集体获奖5项。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受到国家级媒体的关注,国务院官网刊登了学校的创业典型案例,并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采访。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通过就业培训、职业规划指导、企业招聘会等举措,拓展就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升,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师资强校
坚持引育并举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将“人才强校”作为核心战略,秉承“引进与培养并举、师德与业务并重”原则,着力构建“师德高尚、数量达标、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截至今年,学校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67.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1.7%,“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32.5%,师资结构持续优化、实力稳步提升。在人才引育上,学校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同时注重教师成长,定期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
聚焦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探索特色教学方法,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与科研骨干;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通过主题教育、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弘扬高尚师德,营造“以教为荣、以育为责”的育人氛围,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守护者。
此外,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探索特色教学方法,支持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这片鼓励创新、宽容探索的土壤上,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与科研骨干,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学科建设
聚焦区域需求 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单元。银川科技学院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跨学科人才,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内涵建设,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为重点,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学术交流,持续提升学科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人才培养,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路径。目前,学校拥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自治区级“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群)、5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2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4个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建设点、10个自治区级一流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点、1个自治区创新教育试点学院、2个自治区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近3年,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此外,学校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等载体,汇聚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区域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注入动能。
教学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 筑牢人才培养质量防线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打造一批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渠道。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定期开展教学检查、教学评估等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理论+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内建设实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场景、真操作”的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科研创新
服务地方发展 释放科研育人活力
科研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激发科研活力,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年来,教师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为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2024年,获批立项2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6项、青年教师支持项目2项,立项总经费达62万元。
学校注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了多个科研团队,围绕各学院的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开展科研。通过团队协作创新,提高了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多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既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合作基地,着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学校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能源化工、生态保护、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技支撑与智力服务,真正将论文写在了宁夏的大地上。
校园文化
厚植文化底蕴 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培育具有银科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施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心打造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高水平学术讲座、深度社会实践等一批特色品牌活动,覆盖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还持续优化校园环境,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景观,通过文化墙、宣传栏、雕塑等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
学校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成立了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公益服务等各类社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发展兴趣、锻炼能力、涵养性情,实现个性化发展与全面成长的统一。
对外交流
拓展国际视野 构建开放办学格局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校际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专注于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跨文化交流合作,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与全球上百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设立海外办公室,形成了宁夏地区覆盖范围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际教育网络。
学校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全球上百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青年领袖训练营”“本硕直通”等国际化项目,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构建资源丰富的国际教育网络。搭建全球精英互动平台,邀请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等国际政要、学术权威担任“国际导师”,为学生提供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依托联合国人口基金支持开展“UPower计划”,选拔优秀学子参与全球事务实践——2019年张博伦同学赴加纳出席中非青年论坛,去年张晗同学赴肯尼亚参加联合国环境署会议,展现中国青年的全球担当。
面向未来,学校将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新格局,持续优化本(专)硕直通人才培养体系。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助力更多学子登上国际舞台,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注入新动能。
校友风采
桃李满天下 共筑银科荣光
20年的辛勤耕耘,培育了无数优秀的学子。银川科技学院的校友们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中有的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有的在企业界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有的在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还有的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建校以来,已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4.3万余名,其中在宁夏就业占比近70%。涌现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青年典型”称号的张弘德,代表国家参加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并获得射箭复合弓比赛团体第4名的王媛媛,宁夏创新创业青年典型邓欢、祁鹏飞、王昊等优秀学子。
校友们始终心系母校,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帮助和指导。每年校友们都会回到母校,参加校友聚会、学术讲座、捐赠活动等,与在校师生们共叙情谊、分享经验,为母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校友们的成功是银川科技学院的骄傲,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在校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学校也将继续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望未来
砥砺奋进 走好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春华秋实。银川科技学院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辉煌的奋斗史。
扎根塞上沃土,深植教育情怀。多年来,学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先后获“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自治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建示范点、自治区“高校‘质量工程’先进集体”、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自治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全区“节水型高校建设”示范学校、新道“数智化教改最具影响力奖”、“银川市文明单位”等殊荣,现为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人工智能引航计划”试点高校、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单位、宁夏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单位、宁夏建设新技术协会秘书长单位、宁夏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单位、宁夏力学学会理事单位、宁夏清洁能源协会理事单位、闽宁合作集美大学对口援建高校、宁夏地方本科高校整体转型试点高校。
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银川科技学院将继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地方所需。学校将持续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机制,加强具有银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磅礴力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面向未来,银川科技学院这艘航船,已鼓满风帆,正向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破浪前行。银川科技学院将继续深耕于宁夏这片热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不可或缺的高校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奋力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贺兰山见证,黄河水作证。二十正青春,银科再出发!
(本版图片由银川科技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