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张 雪 文/图
他放弃东部城市的优渥条件,选择扎根中卫十二载;他带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取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5个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作为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领军人,他用“工匠精神”书写着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他就是中卫市政协委员、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李平。
初心如磐 攀登技术高峰的追梦人
2011年,李平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毕业后入职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当公司计划在中卫建设新生产基地需要技术骨干支援时,他主动请缨奔赴西部,自此扎根中卫12年,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副总经理,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中卫基地建设初期,厂区周边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技术人员需要同时参与基建和设备调试工作。面对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李平带领首批技术团队在投产前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包括设备调试记录、工艺参数优化方案制定及员工培训等具体事务。为了尽快熟悉生产流程,李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工位从办公室延伸到生产线。
在特种抗氧剂研发过程中,李平和作业人员一道仔细观察、认真按照规划操作,在反应温度控制精度、催化剂效率和产品收率等关键指标上不断测试、优化各项工艺参数,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技术报告中,他们取得显著性突破。正是这种拼劲,由他主持完成的《特种抗氧剂330生产工艺研发》项目,成功将产品收率从75%提升至85%,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全球领先,每年为企业增效上千万元。在三嗪系列紫外线吸收剂产品工艺的研发中,李平几乎以实验室为家,为突破国外技术壁垒,他查阅数百篇文献,逐一验证多种合成路径,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多次推倒重来,最终成功开发出全新工艺,使产能稳定达到500吨,年销售额达数亿元。
走进李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6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格外醒目。“搞技术创新就像爬山,过程很苦,但登顶后的风景很美。”李平说。
质量筑基 精心育才助成长
“李经理检查产品很仔细,产品测试数据细节都要核验三次。”这是车间工人对李平的一致评价。作为公司质量管控负责人,李平主导建立了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使公司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稳定。
“产品质量是客户信赖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李平说,一次,有几批产品检测指标虽合格但接近临界值,和正常水平差异较大。他立即组织技术团队展开调查,经过3天的连续排查,最终发现是干燥系统过滤器存在微裂缝。虽然产品返工增加了数十万元成本,但也规避了高端客户使用污染产品造成巨额损失的风险。“质量管控必须做到三个‘不放过’:不放过任何异常数据,不放过任何微小偏差,不放过任何潜在风险。”在每月的质量分析会上,李平都会反复解释这一理念。“合格不是目标,卓越才是标准。”这是李平常对团队说的话。
除了严把质量关,李平还重视人才培养。他创建的“精英培训班”采用“理论+实操+项目”的培养模式,已为企业输送了30多名技术骨干。学员马小虎展示着厚达300页的培训笔记说:“李老师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连他的研发笔记都复印给我们学习。”李平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团队成员走访客户、参加学术会议,开拓大家的视野。“个人能力有限,集体智慧是无穷的,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打造学习型团队,实现共同进步。”李平说。在他的影响下,单位学习氛围浓厚,大家的业务水平越来越高,在公司内部担任生产技术骨干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部分人员都已经走上车间主任、业务主管等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如今,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值已超过10亿元,生产的特种抗氧剂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供给PPG工业公司等知名涂料公司,再通过奔驰汽车、海尔电器等知名产品和大众接触。目前,这些新型材料已普遍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领域,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李平正带领团队攻关新型高分子材料领域关键技术,“做科研就像培育胡杨,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只要根扎得够深,就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李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