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银川市西夏陵博物馆展开。银川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白丽花工作室带领银川二中高一年级学生,以“从文物实证到青春担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主题,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将课堂延伸到历史现场,让文物成为教材,让文化浸润心灵。
活动伊始,同学们走进西夏史展厅。银川二中老师以深厚的史学功底,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表,引导学生思考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规律,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在文化展厅,银川十八中的文博教师以西夏时期活字印刷、文学艺术和民俗风情为切入点,让学生们不仅了解到古人创造背后的智慧,更感受到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在西夏历史文化体验中心,活字印刷和拓印体验活动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学们感受排版、涂墨、铺纸、按压,在操作中体会古代印刷术的精妙。一名学生感慨道:“原来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耐心。这不仅是一次体验,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来到社会经济展厅,闽宁第二中学老师张方群重点介绍了西夏时期的制瓷技术,通过瓷器残片、窑具等实物,向学生展示了西夏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西夏瓷器既受中原影响又独具特色,是民族交流与工艺创新的见证。张方群引导学生从经济与科技角度思考古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从而更全面理解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在申遗展厅,银川二中老师张玥邀请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为同学们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师培轶从国际视野出发,介绍了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艰辛历程和重大意义。他提到:“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西夏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通过他的分享,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
在传承与保护展厅,博物馆工作人员温涛分享了自费购买西夏史文献研究资料的经历。温涛说:“守护文化遗产是一种使命,无论多难都值得。”他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打动了在场学生,激发了大家争做“文物守护者”和“文化传承人”的信念。
大家表示,本次“行走的思政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以博物馆为教室、以文物为教具、以历史为教材,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学生们在触摸历史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对话传统中坚定了文化自信,在体验实践中明确了青春担当。正如一名学生代表所说:“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精神基因。我们年轻一代不仅要学好历史,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的实践者。”
通过创新形式的思政教育,银川市正逐步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教育真正“活”起来、“实”起来、“深”下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