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毕 竞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下元一村的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脚步匆匆的身影。他时而俯身观察鸵鸟的生长状态,时而拿着笔记本记录数据,时而又对着围拢过来的村民耐心讲解养殖技巧。这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鸵鸟司令”的人叫张和平,是宁夏平罗人。在农业领域工作的7年来,他凭着一股“敢吃螃蟹”的闯劲,把一个看似冷门的项目,做成了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的一笔。
慧眼识“鸵”:从政策缝隙里探出的致富路
1995年,张和平出生在平罗县的一个小村庄。10来岁时,他跟着父辈种过小麦、养过牛羊,深知传统农业的辛苦与局限。2013年,他考入山东农业大学,系统学习了畜牧养殖技术。2017年随家人迁居山东省日照市后,张和平在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工作。多年的农村生活和专业积累,让他既懂农民的难处,也明白科技对农业的撬动力量。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和平在浏览农业政策文件时,注意到“允许个人规范开展鸵鸟等特色禽类养殖”的条款。这个不起眼的表述,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当时的养殖业大多还是传统的牛羊养殖,投入高、收益稳、但增幅有限。”张和平回忆道,“我就想,能不能找个‘新路子’?鸵鸟作为特种养殖,在当地几乎是空白,这或许就是个机会。”凭借着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嗅觉,他开始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从鸵鸟的生长习性、饲料需求到市场前景,一点点拼凑出这个陌生物种的“画像”。
2019年,张和平拿出积蓄,又向父母借了些钱,在下元一村租下几亩荒地,搭建起简易的围栏和棚舍,从外地引进了20只鸵鸟苗,开始了试养之路。“最开始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张和平笑着说,“鸵鸟看起来温顺,其实脾气倔得很,刚开始不了解习性,好几次给它们喂食都被‘怼’得满场跑。”有一次,几只雏鸟突然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急得他几天没合眼,守在棚舍里观察症状、调配药物,直到雏鸟慢慢好转,他才放下心来。
一年多的试养期,张和平不仅摸清了鸵鸟的“脾气”,更算清了一笔“经济账”:鸵鸟的饲料成本远低于牛羊,而且鸵鸟生长速度快,从雏鸟到成年只需12至14个月,繁殖力也强,一只母鸵鸟每年能产蛋50至80枚。更重要的是,鸵鸟抗病性强,只要做好基础防疫,几乎很少生病。
“算下来,一只成年鸵鸟的经济效益能达到普通牛羊的3至5倍。”张和平说,“而且它全身都是宝——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皮是制作高档皮具的优质原料,蛋能做成工艺品,就连羽毛都能加工成装饰品。”
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链闭环
试养成功的消息很快在下元一村传开,不少村民找上门来,想跟着张和平学养鸵鸟。为了让村民少走弯路,张和平把自己的养殖场变成了“实训基地”。他整理出几万字的《鸵鸟养殖技术手册》,从场地选址、棚舍搭建到饲料配比、疾病防治,事无巨细地写得清清楚楚。2023年,张和平成立了山东鸵业鼎盛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想加入养殖队伍的农户,他不仅提供优质种苗,还承诺“全程上门指导”。从雏鸟引进的第一天起,他和团队就定期上门查看,发现问题当场解决。
下元一村村民许吉永刚开始养鸵鸟时,因为没掌握好温度,十几只雏鸟差点被冻死。张和平接到电话后,连夜帮他改造棚舍、调试保温设备,守了整整一夜观察雏鸟状态。“现在我家的鸵鸟存栏量已经有50多只,每年能多赚好几万元,这都是小张的功劳。”许吉永感慨。截至目前,张和平已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12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入鸵鸟养殖行列,下元一村也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鸵鸟养殖专业村”。
如今,张和平的鸵鸟产业已经形成了四大核心销售板块:面向养殖户的优质种苗供应,年出栏鸵鸟苗1000多只;与当地多家餐厅、农家乐合作,提供经过正规屠宰检疫的鸵鸟肉;与多家超市签订稳定供销合同,让鸵鸟蛋走进超市;开发的鸵鸟毛挂件、鸵鸟皮钱包、鸵鸟蛋雕等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蓝图绘就:让“鸵鸟经济”带动家乡致富
从6年前那个“吃螃蟹”的探路者,到如今带领众人致富的“领路人”,张和平虽已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将这条致富路铺下去。
在张和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自制的手绘地图,上面标注着合作的地区和电商平台,也圈出了未来计划拓展的市场区域——宁夏平罗。2019年刚起步时,他带着第一批鸵鸟蛋跑遍宁夏周边市县,不少商家看着这“稀罕物”直摇头。如今再看,兰州的部分餐厅里,鸵鸟肉串成了招牌菜;西安的生鲜超市中,真空包装的鸵鸟肉肠摆在显眼货架;就连上海的电商平台,鸵鸟蛋礼盒也成了热销品。
“我已经对接了平罗的冷链物流园,计划在当地建一个加工厂。”张和平的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兴奋,“家乡那边离黄河近,水草好,对鸵鸟养殖来说是天然优势。我打算把公司的模式复制过去,给乡亲们提供种苗、技术,等鸵鸟出栏后,直接拉到加工厂处理。这样一来,大家养得放心,卖得省心,不用担心‘养出来卖不出去’的问题。等加工厂的产业链跑通了,不光是平罗县,周边的乡亲们都能跟着沾光。到那时候,家乡的鸵鸟产品就能真正实现走南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