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单 瑞) “开展湿地碳汇项目开发,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融合,助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张成保提交《关于依托生态基底优势,稳妥积极推动湿地碳汇开发的提案》,从多角度建言献策。
“湿地碳汇是指利用湿地的储碳功能,通过保护或优化湿地水湿环境,提高湿地水位,改善提升湿地植被和植物生长,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机制。”张成保谈道,湿地碳汇资源项目开发,是在不影响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利用收益情况下,通过开发湿地碳汇项目,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继而通过销售给需求方(控排单位或社会群体)获得减排收益。
提案介绍,宁夏地处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黄河流经宁夏的先天自然条件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特有地理地势,使宁夏成为全国的重要生态节点、重要生态屏障、重要生态通道,凸显了稳定季风界线、联动全国气候格局,调节水汽交换、改善西北局部气候,阻挡沙尘东进、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使命。被国家确定为唯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得益于母亲河的滋养补给,我区拥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湿地资源。全区湿地资源和碳汇潜力得天独厚,现有湿地310万亩,其中河流湿地147万亩,湖泊湿地50万亩,沼泽湿地57万亩,人工湿地56万亩。
提案建议,编制湿地碳汇试验区保护和开发规划,立足自治区自然生态系统实际,深入开展调查分析,研究湿地碳汇试验区保护和开发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建设路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从“统筹谋划、创新引领、精准增汇、科学管理”四个方面发力,推进湿地碳汇工作开展,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全区湿地固碳水平明显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充分彰显,助力全区“双碳”目标实现。推进湿地碳汇项目技术研发,研究国家相关政策规范和方法学适用条件,推进湿地碳汇方法学开发,重点推进基准线方法学研究与监测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