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静 孙振星 见习记者 陈美慧
8月18日,记者走进盐池县敬老院,见到了96岁的孙占财老人。他端坐在沙发上,身形虽显单薄,眼底却沉淀着穿越烽火的笃定。从1945年在曾记畔村第一次穿上军装,到在突围战的硝烟里冲锋;从在兰州战役的炮火中坚守,到退伍返乡后在田间耕耘,孙占财始终把普通战士的忠诚与坚守,写进每一段人生轨迹。
从军:为护乡邻披戎装
1929年1月,孙占财出生在盐池县高沙窝镇南梁行政村新庄子自然村。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满是挥之不去的苦涩。“那时老百姓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地里产不出足够的粮食,饿了只能上山挖野菜,还要防备土匪白天抢粮、坏人夜里扰村,睡个安稳觉都是奢望。”老人轻轻叹气,指节分明的手不自觉收紧,仿佛又触到了当年的艰难。
1945年8月,警三旅七团招兵的消息传来,孙占财未与家人商量,便赶到招兵点。他挺起胸膛,声音带着青涩却坚定:“我要当兵,当兵就能打跑坏人,让乡亲们吃顿饱饭,睡个踏实觉。”
入伍后,孙占财被分配到警三旅七团一营三连一排。领到军装和步枪的那天,他激动得整夜未眠。那杆老旧的“汉阳造”步枪比他还高,木质枪托磨得发亮,孙占财用布反复擦拭,连枪身纹路都熟记于心。
“那时候训练从无‘轻松’二字。”孙占财回忆,天刚蒙蒙亮,战士们便背着步枪跑5公里,队列训练一站就是两小时;晚上,大家围坐在文化教员身旁识字;遇到不懂的革命道理,便反复请教老兵。即便如此,孙占财从未喊过累:“心里揣着劲,练好本领才能上战场,才能护住老百姓。”1948年9月,因表现突出,孙占财被调到警三旅辎重连担任通讯员。“通讯员是战场上的耳朵和眼睛,无论狂风暴雨,还是路途遥远、枪林弹雨,信件都必须准时送达。”他记得,当时部队在大风川开展生产为前线筹备物资,他除了去各个点位传递消息,还跟着战友们下地锄草、帮炊事班喂牲口。“多收一斤粮,前线战友就能多一分力气;多养一头牛,就能多驮一箱弹药。”孙占财说。
在此期间,部队奉命前往甘肃省庆阳市迎接王震率领的部队。“我们翻山越岭走了好几天,鞋子磨破了,就光脚踩在石子路上;脚上磨出了水泡,破了就拿布裹一下继续赶路。”孙占财回忆,当看到山那头出现王震部队的红旗时,大家顿时忘了疲惫,纷纷奔向前去,欢呼握手,只觉得身上又多了一股打敌人的力量,心里特别踏实。
任务结束后不久,孙占财不幸染上了伤寒,一直高烧不退、浑身无力,后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治疗。“躺在病床上那会儿,最怕的就是好不起来,怕再也不能和战友们一起扛枪打仗。”说起这段经历,老人的语气中依然带着一丝遗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孙占财终于康复,他第一时间返回部队,继续投身战斗。
击敌:以命相托守家国
“1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马鸿逵部进犯三边。”回忆起当年的突围战,孙占财的语速渐渐变慢,眼神也低沉下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当时,孙占财所在的西北野战兵团正从大风川南下支援关中。部队刚抵达目的地,就遭到胡宗南部队从后方包抄,陷入重重包围。“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砸下来,浓烟夹杂着沙土,呛得人喘不过气。耳边全是枪声、爆炸声和战友们的呼喊,能见度不足10米,只能循着指挥员的声音拼命往前冲。”奔跑途中,孙占财看见一名战友捂着腿倒在地上,子弹打穿了他的小腿,鲜血顺着裤管不断往下流,染红了身下的土地。“我来背你!”孙占财毫不犹豫,蹲下身将战友扶到自己背上。“战友的血顺着我的后背一直往下淌,浸透了军装。我脚上磨破的水泡在奔跑中裂开,每步都钻心地疼,但我不能停,一停下可能两个人都没命了。”
部队最终突围至陕西省礼泉县杨儿岭,可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胡宗南部便紧追而至,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我们抢占了山头的制高点,敌人一拨接一拨往上冲,我们就用机枪和手榴弹一次次把他们压下去。”
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最终击退了敌军。打扫战场时,孙占财看到战壕旁躺着许多牺牲的战友,有的人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扔出去的手榴弹,有的人胸前别着家人的照片。“他们和我一样,一心想着打退敌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他们却再也看不到了。”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微微发颤,眼角泛起泪光。
1949年,孙占财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这是他记忆里最惨烈,也最难忘的一场战斗。“我们的任务是攻打兰州外围的一个阵地,马家军的碉堡一个连着一个,机枪火力密得像蜘蛛网,第一次冲锋就有不少战友倒下。”随后,部队调整战术,白天隐蔽,晚上挖战壕,一点点往敌人的碉堡逼近。作为通讯员,孙占财的任务更重了,他要背着信包在战壕里穿梭,把前线的战况传给指挥员,再把指挥员的命令传到各个班排。“消息不能断,断了,战友们就没了方向。”
就这样,孙占财和战友们在阵地上坚守了七天七夜。“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点凉水,困了就靠在战壕里打个盹,还得时刻注意外面的动静,提防敌人偷袭。”第7天清晨,总攻的冲锋号终于吹响,战士们奋勇跃出战壕,冲向敌人阵地。当看到敌人的碉堡被炸毁,战友们高举红旗冲上阵地时,孙占财激动得跳了起来,和身边的战友紧紧相拥,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他们守住了阵地,赢得了胜利!
兰州战役结束后,孙占财因表现突出,先后被调任十一师供给部通讯员、运输连通讯员,1952年又担任三十三团团部运输员,负责向前线运送粮食和弹药。“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能为部队出力、为国家做点事,我就觉得值。”孙占财说。
归田:初心不改返家乡
1955年,服役满10年的孙占财退伍。离开部队那天,他对着营区敬了一个军礼,帽徽上的红星在风里闪着光,怀里抱着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装、帽徽和领章——那是他10年军旅生涯最珍贵的念想。
退伍返乡后,当地政府曾为孙占财提供工作岗位,却被他婉拒。“我没读过多少书,怕做不好政府安排的工作,回家种地最踏实。”孙占财拿起锄头,成了一名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随着年龄增长,孙占财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生活也开始遇到难题。2018年,盐池县敬老院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邀请他入住。“敬老院条件很好,每天有医护人员检查身体,每顿饭有荤有素,工作人员比亲人还贴心。党和政府没忘记我这个老兵。”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脸上露出笑容,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来。
在盐池县敬老院,孙占财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翻看那个旧布包——里面装着他的退伍证、几枚泛着铜绿的纪念章,还有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他穿着灰布军装,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胸前的领章依然鲜红夺目。
如今,96岁的孙占财仍常常给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和前来探望的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我想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安稳不是凭空来的,是无数人用生命换的,要懂得珍惜,要热爱祖国,要把这份赤诚一代一代传下去。”孙占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