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部队服役结束了,在村里为老百姓做点事。”初秋的同心县马庄村,63岁的彭海河手指摩挲着泛黄的退伍证,声音虽略带沙哑,却字字坚定。从军营到乡村,从青年到白头,这位老党员、退役军人,用43年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
1978年3月,18岁的彭海河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报名参军,成为部队的一名战士。“那时候就想着,到部队要好好练本领,将来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出力。”回忆起军旅生涯,彭海河的眼神里泛起光亮。
在部队的4年,彭海河把“不怕苦、不怕累”刻进了骨子里。野外拉练,他背着几十斤的装备,脚磨起水泡也不落下队伍;站岗执勤,无论严寒酷暑,他始终挺直腰杆;战友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海河这娃,眼里有活儿,心里装着别人。”这是当年战友对他的评价。凭着这份韧劲和担当,彭海河先后4次获得嘉奖,还被评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拿到嘉奖令那天,我在心里发誓,这辈子都要像雷锋那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彭海河说,军营生活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让他懂得了“责任”二字的分量。
1982年1月,彭海河退伍返乡。离开部队时,他把所有荣誉证书仔细收好,带着“为老百姓做事”的初心,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马庄村。
刚回村不久,彭海河就接到了一个任务——担任村里的代课老师。“那时候村里条件差,土坯房当教室,桌椅都是缺胳膊少腿的,冬天冷得能哈出白气。”彭海河说,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担子。
每天天不亮,彭海河就揣着两个馒头往学校赶,提前生好炉子,让孩子们能在暖和的教室里上课;放学后,他背着偏远的学生回家,山路崎岖,一趟要走两三个小时。“彭老师不仅教我们读书,还教我们做人,他常说‘要好好读书,将来建设家乡’。”如今已是马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杨学兵也是退伍军人,正是彭海河当年教过的学生。
3年代课老师的经历,让彭海河更了解村民的需求。1985年,他当选为马庄村“两委”成员,从此开启了长达29年的村干部生涯。从村主任到支部书记,从支部书记到村监会委员,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从1983年到2002年,彭海河11次被马庄村党支部评为优秀党员,1985年还荣获共青团同心县委“学习雷锋标兵先进个人”称号。“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彭海河把荣誉证书整齐地放在抽屉里,“每次看到它们,我就觉得再难也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如今,彭海河虽已年过花甲,依然担任马庄村党支部组织委员,负责党员管理、政策宣传等工作。每天早上,他都会准时到村委会,整理党员档案、走访老党员、给村民讲解最新政策。
“村里有38名党员,其中12名是老党员,年纪最大的92岁,行动不方便。”彭海河说,他每周都会去看望这些老党员,帮他们交党费、送学习资料。上个月,他去看望80多岁的老党员马林花时,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海河,谢谢你,党没有忘记我啊。”
常年的劳累,彭海河患上了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阴雨天时,他的膝盖疼得厉害,走路都一瘸一拐,但只要村里有事,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有一次村里组织防汛,他发着高烧还去巡堤,劝都劝不住。”马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明仁说。
彭海河妻子陆金莲今年58岁,患有高血压,在家务农,家里的活儿大多靠她一个人。“我也劝过他,别再这么拼了,可他不听。”陆金莲无奈地笑了笑,“后来我也想通了,他做的是好事,我得支持他。”其子女都在银川务工,多次想接彭海河去城里养老,都被他拒绝了。“我在村里待了一辈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离不开啊。”彭海河说,“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想多为乡亲们做点事。”
前不久,镇里组织召开退伍军人座谈会,彭海河在会上激动地说:“今天证明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退役军人!祝愿祖国越来越强盛!有生之年我一定还要发挥余热,多作贡献。”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采访结束时,夕阳洒在马庄村的水泥路上,彭海河正沿着路往村民家走去,脚步虽有些蹒跚,却格外坚定。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乡村振兴的阵地上;又像一束微光,照亮着马庄村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一名村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