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绵松 口述
智慧环保:创新与传承的力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环保产业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也开始着力于环保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水环境项目来说,资产底数不清、实时感知不足、运营标准不全、调度缺乏依据、数据难以利用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借助数字化、智慧化的管理方式,实现水环境资产管理的迭代与升级,如何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慧环保领域进行业务管理与效率提升,早已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
我始终认为,公司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行。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强调要发挥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扮演出题者、组织者和答题者的角色。这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重心正逐渐从传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归到企业一线。
过去,环境治理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厂等封闭区域,管理相对简单;但随着治理范围扩大到开放区域,问题接踵而至。比如,部分地区既往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后,后来者甚至找不到以往建设的设施;人员变动后,新接手的人连之前做了什么都不知道。这在全国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建设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长期保持治理效果。没有智慧化的手段和系统化的平台,所谓的高质量运营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率先遇到这些问题,也率先开始探索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环保行业向智慧化转型,试图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障环境治理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管理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缺乏整体的系统化管理,于是我们决定从最基础的设施入手,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资产本底,摸清家底,然后搭建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智慧化改造、运营和决策。
2019年开始,我们基于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二十余个项目的实际运营管理经验,总结提炼了一套广泛适用的水环境资产管理理念(WEAM:Water Environment Asset Management),建立了涵盖“信息采集—资产评估—分级维护—精细管理—监测预警—综合调度”城市水系统运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可靠有效的工作机制、标准、流程、方法、模板。这些体系涵盖1000多类资产和1万多项标准,并固化到了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上,满足各类涉水项目运营管理需要,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个平台已经在30多个城市得到应用,效果显著,能够节约15%至20%的运营成本,提升20%至40%的管理效率。
我们不仅自己用好这个平台,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最近,我们牵头成立了第一个智慧水环境的国家标准工作组(SAC/TC 275 WG1),这在专业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工作组凝聚了很多专家的共识,新的理念和技术需要通过交流和碰撞来形成统一认识,希望通过标准的形式推广到更多城市,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成果真正落地,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以前,我只想把环境管好;现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倾听和发声”是我认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一身份带给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我的提案和调研考察,始终瞄准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城市水系统安全方面,我更关注这些成果如何改善百姓的生活。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唯有用更高的标准去履职尽责,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主动发声,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站在更高的角度,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才能不负时代,实现人生价值。我的多个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当看到自己的建议一步步助推政策落地,我内心充满振奋,这更加激励我在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上,献务实之策、办利民之事。每一次提案的落地生根,都让我深切体会到政协建言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也将专业所长融入科普实践,多次参与政协的宣讲活动,传播两会精神和国家政策,团结更多的人投身环保事业,在更广泛的层面凝聚共识,为政策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未来,我将继续在环保领域深耕,推动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坚信,通过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手段,环保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会继续为家乡的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全文完)
(本文选自《纵横》2025年第7期,黄绵松口述,于洋整理。口述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2024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