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庭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方先生便已崭露头角,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作品以其成功塑造了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众多人物形象,或所营造出的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特定场景,在长达数10年的文学读写市场上,始终保持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成为广大读者瞩目的焦点。
尤其在微型小说领域,李方先生更是深耕多年,出版了《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他的作品如繁星般出现在全国各类报刊上,部分作品还多次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众多刊物转载。
在众多微型小说创作者中,李方先生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有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笔触犀利而有力,热衷于为社会底层人物画像,为普通民众发声。或许是因为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当过教师、刊物编辑、驻村第一书记,这些特殊的阅历让他更加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对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微型小说的选材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李方先生的微型小说扎根于现实,题材丰富多样。他的笔触深入官场,揭示腐败现象;聚焦教育,引发深刻反思;走进乡村,呈现社会问题;关注基层,展现民主治理;描绘城乡变迁,探讨生态伦理;记录生活点滴,抒发人生感悟。每一篇小说都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社会生活的多彩面貌。
《鲜花店》通过医院旁鲜花店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贪腐现象。女老板表面经营着鲜花店,实则卷入贪腐事件,与病房中“我”和先生相互扶持的平凡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小说批判了贪腐对社会风气的侵蚀,表达了对美好品质的珍视和对被玷污的美好事物的惋惜。
《烧烤》聚焦教育反思,通过“我”与学生张进刚在烧烤店的重逢,回忆起当年的校园意外事件,揭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决策的后果、权力与利益在教育中的渗透、“我”的愧疚和自省,让读者看到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灵光和善良的道德。结尾处“我”对端砚去向的迷茫和“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自省,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更是一次精神的“救赎”,道德的洗礼。
李方先生的微型小说,犹如显微镜下的众生相,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展现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李方先生的微小说聚焦俗世凡人与心理情感,更多地指向火热的现实生活,以最凝练的文字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以最个性的叙述直抵生活最真切的烟火气,每一篇都是不可多得的当代经典。如反映扶贫工作与干群关系题材的《独霸角》。作品围绕扶贫工作展开,赖青久是小说的核心人物,“独霸角”的称号鲜明地展现了他孤僻、冷硬、爱抬杠的性格特点。他与周围人关系紧张,甚至和亲人都处不好,通过他在路上设置路障等行为,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固执与坚持。然而,作者并非将他简单地塑造成一个不可理喻的人。在与“我”的多次接触中,他的情绪变化,如最后畅快的大笑,展现了他内心柔软的一面,作者采用“画龙点睛”之法,笔墨极少,而形象毕肖。“我”作为扶贫干部,从初次的尽量缓和,到后来的严肃斥责,体现了在面对帮扶对象时的工作态度变化,也展现了扶贫干部为推进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耐心。
李方先生的作品,虽囿于微型小说的篇幅,难以全方位展现更为纵深、广袤的社会图景,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在微观视角的叙事中,蕴含着对宏观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以城乡变迁与生态伦理为主题的《韭菜》中,老赵形象鲜明独特。他性格暴烈,坚守原则,曾因同事悔棋致自己下棋惨败,一怒之下打伤同事而丢掉工作。
回到生产队后,他看守葵花时,因社长掰吃葵花头据理力争;老婆借生产队的驴拉磨,也能让他大动肝火。土地承包后,清水河被污染,柳树消失,东红村成为城郊蔬菜基地。老赵把自家菜地与河滩地兑换,让河滩地归己,此后春秋植树,夏冬要饭,孩子在城里工作,他和老婆却不愿前往。临死前一年,老赵在墓穴顶种了半分地韭菜,认为韭菜割后又长,开花似戴孝,还要求死后不发丧。
老赵的固执坚韧,既体现了个体对生存价值的执着,也暗喻乡村精神地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逐渐消逝。结尾“白灿灿的韭菜花”等意象,拓展想象空间。作者融合生死观与自然循环,表达对乡村生态破坏的隐痛,以及对传统生存智慧的缅怀。
这些作品有力地证明,当创作的目光从虚幻的云端切实投向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现实世界,微型小说便告别了悬浮无根的状态,不再仅仅是精致却脱离生活的文学盆景。以平民百姓的视角去捕捉时代跳动的脉搏,借助微观层面的叙事去映照文明前行的宏大进程,或许正是“小而美”的微型小说这一文体突破困境、寻得出路的关键所在。当每一篇微型小说都能成为时代光谱中折射多彩光芒的棱镜时,这一文体才能彻底摆脱“段子集锦”的固有标签,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闪耀出独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辉。
在李方先生的创作世界里,对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触摸、对平凡人物的细腻刻画,已然成为他微型小说创作的核心脉络。
李方先生特别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怀揣着一颗真诚的心,用质朴的笔触,努力还原这些小人物们复杂多面的人生,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希望也有失落。他不回避生活的沉重与不堪,官场上的阴暗面、人性中的弱点、生活里的苦涩无奈,都能被他化作笔下素材,写成引人深思的故事。与此同时,他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书写出温暖治愈的篇章。如此一来,他的写作视角不断拓宽,作品常常展现出直面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的勇气,以及犀利深刻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既能照出社会的真实模样,又能温暖读者的心灵,让人们在品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力量。
(作者系民进固原市委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