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 昕
七月流金,时光鎏彩,丰收的号角已吹响前奏。在久负盛名的“贡米之乡”青铜峡市叶盛镇,5000亩优质富硒水稻舒展着油亮健壮的叶片,微风过处,稻浪间隐约的新米清香沁人心脾。叶盛镇地三村村民脸上洋溢着笃定与喜悦:“这稻子,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的增收又稳了。”这沉甸甸的希望背后,是一条流淌千年的古渠碧水与现代治水智慧交织而成的“生命线”。
千年沃土孕名稻
久旱无雨砺真金
宁夏拥有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宋史记载“其地饶五谷,优以稻麦”,千载稼穑塞上回响,涵养了稻米文化的深厚底蕴。叶盛镇地处北纬38°黄金种植带,海拔1100米,是这片土地上的精华所在。这里土壤肥沃,自流灌溉便捷,环境气候宜人,地势开阔平坦,光热资源充足,极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是栽培优质水稻的天然宝地,明清时期因“粒圆、色洁、油润、味香”四大优点成为贡米。“喝”足了黄河水的叶盛大米,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高于普通大米,蒸饭晶莹如玉,地三村产出的贡米更是享誉区内外。当地群众有俗语:“一般一般,全国‘地三’。”古稻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今年以来,全区气温偏高、降雨显著偏少,土地干旱龟裂,对正值需水关键期的5000亩优质富硒水稻的生长构成了严峻威胁。灌溉能否精准及时,关系着“地三贡米”这块“金字招牌”成色与灌域农户全年生计,同时对水管单位提高供水服务质效,保障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真抓实干解民忧
精准施灌润“心田”
面对旱情“烤”验,自治区水利厅渠首管理处坚决扛起“水命脉”重任,用好“走进田间地头、聊透农情问题、带回解决办法”的“农情恳谈”机制,“包村、包渠、包户”建立灌溉服务水情信息交流群。坚持“一候一申报、一旬一走访、一月一沟通”,及时深入灌区掌握水稻长势及需水状况,提前做好用水计划,跟踪水量核算和灌溉进度,积极主动前移服务阵地当好“水管家”。眼下正值水稻抽穗期,作物生理活动旺盛、呼吸作用强烈,是水稻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需水量最大的关键期,既要避免“大水漫灌”,又要防止水量不足影响稻穗饱满度。处所两级通过统筹全渠系管理,“对症下药”精准施灌,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水稻优质高产。
汗水浇灌新希望
早稻飘香好“丰景”
“前阵子旱得地都冒烟,要不是你们管得精细,把水供到关键时候,我这‘贡米’可就‘断供’了。看这长势,今年增产肯定有望!”地三村种植大户冯建国指着自家绿油油的百亩稻田,对自治区水利厅渠首管理处工作人员说道。如今,行走在叶盛镇广袤的田野上,稻苗健壮挺拔,叶色浓绿,在处所干部职工“铁脚板+智慧脑”的精心呵护下,叶盛镇5000亩优质富硒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长河流润,土壤富硒。沉甸甸的稻穗已在孕育,叶盛大地弥漫着丰收在即的喜悦。这连绵的绿色丰景,是长渠碧水不息滋养的结晶,是现代水利人用责任与智慧守护“粮袋子”的生动答卷,更是“汗水浇灌希望”这一永恒真理的璀璨印证。自治区水利厅将持续践行“水利为民”初心,以更实的举措、更严的标准、更优的服务,切实做好水稻用水保障,为灌域粮食安全、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