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刘 媛
七月的六盘山,苍松翠柏间红旗猎猎。
在自治区政协的牵线搭桥下,7月13日,“六盘山下感悟长征精神 新征程上永葆宣医赤诚”——走好宣医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长征路主题教育研学班在宁夏六盘山干部学院开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专家团队的51名学员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这片红色热土。他们带着医者的赤诚,在红色基地感悟长征精神,在非遗传承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红色基因化作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7月13日下午,西吉县的凉风驱散了盛夏的燥热,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里,学员们听讲解员细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壮阔场景——“当时红军战士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用草鞋丈量出的胜利,从此改写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纪念馆内,一张泛黄的《三大主力会师示意图》前围满了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委书记、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秦琪俯身细看:“从江西瑞金到甘肃会宁,再到西吉将台堡,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验。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的‘长征路’是在诊室里、手术台旁,患者的期待就是我们的‘会师目标’。”
走出纪念馆,夕阳为会师旧址的青砖黛瓦镀上金边。学员们自发列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誓词声穿过园区的白杨林,与远处山坡上“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标语遥相呼应。
从将台堡出发,半小时车程便到了单家集革命旧址,一条不足两米宽的老巷,藏着回汉群众与红军鱼水情深的故事。
“当年红军路过这里,回族老乡把仅有的口粮分给战士,还连夜赶制布鞋。战士们宁可睡在巷子里,也不进老乡家门。”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这口井,红军战士帮老乡淘洗干净;这盘石磨,老乡用它为红军磨面——军民同心,才让长征路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7月14日清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的红军小道上,露水还挂在草叶上,2.5公里的山路,复刻了长征中的雪山、草地路段,学员们沿着红军足迹向上攀登。
行至1.5公里路途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郭连瑞扶着路边扶手喘了口气。他说,每年清明节前,固原学子都会徒步108里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这一坚持就是30年。今天走完红军小道,更体会到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对锻炼孩子意志力的重要性——“走了这段山路,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走到小道终点,学员们在“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浮雕前驻足,并重温入党誓词,切身感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和革命先辈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呼吸着山间的清新空气,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王雷明坦言,这段路让他深切感受到长征精神和“坚持就是胜利”的力量。“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红军长征时的艰难相比微不足道。每次学习长征精神,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也让我明白,只要掌握方法、坚持下去,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离开六盘山,学员们走进隆德县老巷子。青瓦土墙间,魏氏砖雕的“松鹤延年”图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引得学员纷纷拿起手机记下这极具地方特色的一幕。“‘魏氏砖雕’将文化元素与景观相结合的形式,让我直观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贾龙飞用手机记录下老巷子城墙上的砖雕作品。
民间艺人杨国权的剪纸工作室里,一幅《清明上河图》剪纸引得众人惊叹。“用了3张大红纸,花了3年时间才剪出来,拼接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错位,前后缝隙不会超过一毫米。”杨国权一边说着,一边为学员现场表演,左手捏纸,右手执剪,先一刀纵贯,裁出大略曲线,又细细腾挪,剪出密密的花纹。
在城关镇杨家店村,学员们参观了红色大讲堂、红色教育基地,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这里的革命往事:1935年,红军在此宿营时,村民连夜赶制棉衣。如今,村里用情景党课再现这段历史,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学员们表示,长征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力量。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大家读懂了初心。未来,他们将带着长征精神,在诊室、手术台践行使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返程的大巴车穿行在山路上,学员们互相分享着现场教学感悟:要把长征精神融入青年医师培养计划,让科室里的带教课堂也飘起“坚韧不拔”的红旗、老巷子里的非遗传承人那“一刀不能错、一针不能偏”的工匠精神,是医疗工作者需要践行的精神……字里行间,长征路上的震撼正悄悄转化为工作的行动力,红色土地上的感动正慢慢沉淀成守护健康的决心。
车窗外,六盘山轮廓渐远,但红军小道的足迹、老巷子的剪纸声、杨家店村的红色故事,已化作宣医人心中的“精神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