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纳紫璇
“自国家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来,我见证了我的家乡宁夏从黑板粉笔到智慧教室、从书山题海到精准作业、从我讲你听到人机协同的巨大变化。”日前,在中国教育部举办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教师高银莉代表中国在大会平行会议上做现场分享。
据了解,经教育部教师司层层选拔,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案例《从经验直觉到教育罗盘——教师专业的二次成长》从全国53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大会主场展示。这不仅是兴庆区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成果的展示,更象征着“西部教育”从“技术洼地”到“创新高地”的跨越。
高银莉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14个春秋,过去,她和很多老师一样,每天4小时机械劳动:1小时筛选试题,3小时批改统计,最终却只能给50个孩子布置同一份作业。“现在,智慧作业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厚重的作业本被‘装’进一块小小的屏幕,人机共阅减少了我至少一半的作业批改时间,实时生成的作业报告极大提高了作业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利用DeepSeek等AI工具来帮忙快速分析作业中的学情,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特点。”高银莉说。
走进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教室,数字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教学终端等设备让人眼前一亮,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VR体验、创意拼搭等课程让传统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们借助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三年级的一堂物理课上,关于“磁生电”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老师利用DeepSeek平台生成了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的虚拟模型,并通过AI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堂上,学生们还通过DeepSeek向“法拉第”提问,了解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甚至探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这种形式能将抽象的理论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互动性也非常强,我对磁生电的理解更深刻了。”一名学生说。
从“一支粉笔”到“全息互动”课堂变革的实现,是兴庆区推行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兴庆区抢抓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机遇,践行宁夏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紧抓兴庆区教育厅揭榜挂帅项目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建立标杆校项目示范、教师研训一体化等16项机制,创新教师“345”一体化研训新模式,借助“标准链为本、数据链为要、人才链为助、传播链为促、评价链为导”的“五链融合”模式,蹚出一条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教育数字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兴庆区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以数字化为引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