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日前,在人民大会堂里,65岁的杨满福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这份沉甸甸的殊荣不仅是对他38年扎根乡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褒奖,更是对一名基层党员“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践初心”的生动诠释。
杨满福,原州区政协委员,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带领群众致富的好书记
从早到晚忙碌奔波,心里装的全是村里的事……说起杨满福,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作为村干部,必须为老百姓干点啥,要不就是白干了。”杨满福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村民的承诺。
孙家河村是一个回汉杂居村,总户数595户,1893人,曾是一个贫困村。自1986年至今,杨满福不忘初心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用38年时光带领孙家河村发展为“全国文明村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老马,你家后坡地种芹菜准行,我们请城里的技术专家给你指导。”为了让贫困户老马脱贫,杨满福支持他发展种植业,请技术专家手把手教他配比农药、学习杀虫技术。2个月后,当老马家第一茬芹菜卖出万元高价时,村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耕田声。如今,站在千亩蔬菜基地观景台上,村里家家户户的劳作身影映照在田埂上,构成一幅和谐的乡村振兴画面。
老马只是杨满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为让村民日子越来越好,杨满福反复走访农户,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模式,引导大家发展养殖、枸杞育苗、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从起初的几十亩扩大到如今几千亩,蔬菜种植逐渐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村民的生活也逐渐改善,全村每年销售蔬菜5000吨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余元。
为了让村民能种好菜、卖得出、更富裕,他着眼基础设施建设,从维修道路开始,打通致富路。经过多方努力,他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新修村组道路14公里,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2022年,杨满福带领村民翻建了村里的漫水桥,建成了一座高10米、宽8米、长108米的大桥。
桥宽了,路平了,蔬菜外销的道路更顺畅了,群众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村容村貌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泥土里的初心与远方
2017年,杨满福成为原州区政协委员后,始终牢记根在农村、事业在田野,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乡村痛点。
在走访中,杨满福发现原州区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露天堆放的畜禽粪便严重污染环境。结合村民反馈,他提交了《关于将农村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发展循环农业试点的建议》的提案。“现在原州区养殖业快速发展,家家户户都搞养殖,大量露天堆放的牲畜粪便,不仅影响人居环境,也造成了污染。”杨满福建议,养殖场及养殖区建设要远离城镇、村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改造和设备配套给予补贴;在养殖密集区对粪便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
提案迅速被采纳,原州区投入387.4万元建设堆肥发酵池、污水贮存设施,划定禁养区,推动15家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杨满福提交《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予更多支持。2024年,原州区启动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投资1.27亿元建设5.42万亩高效节水农田,将“巴掌田”整合为“大条田”,配套灌溉管网600余公里,土壤改良3万亩。杨满福带着村民参与土地平整、有机肥施用,推动机械化耕作,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如今,65岁的杨满福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琢磨着如何将“秸秆综合利用”“农村电商”写进下一件提案。“政协委员的职责,就是把乡亲们的盼头变成政策的准头,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这是他成为政协委员的初衷,也是责任。
能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对于杨满福而言,这是全村百姓托举的结果,是大家共同的荣誉。“劳模不是光环,是责任。”从人民大会堂回到村里,杨满福摸着烫金的证书,走向孙家河村蔬菜基地,微风掠过青青菜畦,他弯腰扶起一株番茄苗,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的战场,永远在这片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