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共溯文化根脉 同绘青春篇章

——香港中学生交流团来宁开展研学之旅

本报记者 马 敏 实习生 张 雪

5月6日至10日,香港中学生交流团来到宁夏,开展以“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与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自治区党委港澳办和香港教育局联合举办,来自香港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王肇枝中学、东华三院郭一苇中学的48名师生,通过实地探访西夏陵、沙坡头景区等地,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为期5天的研学行中,香港青年们深度感知中华文明多元魅力,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爱国爱港的种子。

5月7日上午,在贺兰山岩画遗址,香港中学生交流团一行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观摩了距今3000年至10000年的岩画群。太阳神、狩猎图等精美图案令大家叹为观止。当日下午,香港青年来到银川六中,沉浸式体验书法、非遗扎染课程,感受传统工艺制作流程,亲手完成的作品成为珍贵的研学纪念,极大地增强了香港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西夏陵遗址,香港中学生交流团系统了解西夏王朝历史沿革。参观了西夏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与图文资料,深入认识西夏文化的艺术成就与保护现状。当了解到部分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后,在场师生无不神色凝重。

“亲爱的同学们,沙漠之城欢迎你们。”5月9日,在中卫沙坡头景区,中卫学子们用沙画和骆驼玩偶热情欢迎香港师生一行。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青春漠漠搭 现在就出发”为主题的中卫行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香港中学生交流团一行走进中卫大漠黄河交汇之地,通过沉浸式黄河文化体验与生态治沙实践,与中卫青年交往交流,体验祖国生态治理智慧与黄河文化魅力,厚植宁港青年友谊。

香港青年骑着骆驼穿越沙漠,感受丝路古道的悠远;体验“世界治沙奇迹”——麦草方格固沙技术。在研学导师指导下,他们手持工具、弯腰扎草、挥铲埋沙,通过沉浸式劳动体悟“人进沙退”的坚韧精神。来自王肇枝中学的周本轩说:“在中卫扎麦草方格的时候,用铁锹挖沙埋草要很深入才能固定住,才扎一行胳膊就超级酸,稍有不慎,稻草就随风飘走了,抓都抓不住。那些叔叔阿姨辛勤劳作才能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防沙固沙这项工作是非常辛苦而且有意义的。”

站在黄河之巅,脚下是奔腾的黄河水,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周围是金黄色的沙丘起起伏伏,壮丽的景象令同学们感慨万千。宁港两地师生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嘹亮的歌声响彻黄河两岸。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的徐铎楷感慨道:“我头一次见到黄河,对黄河有了实感,忍不住和旁边中卫的同学表达我的惊叹。”来自王肇枝中学的陈恩桥说:“从高楼大厦林立的香港来到大漠风沙的中卫,看到了王维诗里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的心情非常雀跃,这是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体验。希望未来能再到沙坡头景区,和朋友们一起欣赏沙漠美景。”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研学旅行,还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香港中学生交流团领队老师、香港中国旅行社相关负责人汤华生表示,此次研学活动是“香港百万青年看祖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以文化为纽带,以实践为桥梁,通过多元形式,不仅让香港青年领略到宁夏的独特魅力,更通过非遗、治沙等体验,感悟到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希望通过此次旅程,让香港青年学子从“观光者”转变为“山河守护者”,在交往交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探索与实践中深化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5月10日晚,香港青年们齐聚一堂,分享此次研学的所看所感所悟。来自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的何一淳说:“神秘的西夏陵,东方的金字塔,我站在宏伟壮观的西夏陵面前,不禁感慨到古人智慧的高超。”同学们除了对宁夏历史文化印象深刻,还对两地学子的互动交流有着温暖快乐的回忆。“在银川六中的操场上,我们和宁夏同学们一起跑1000米,有幸参加了‘体测’,是很特别的体验。”东华三院郭一苇中学的余泽润同学分享道。

此次研学,香港青年从地理历史、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等各个方位认识宁夏,文化追根溯源,践行知行合一。大家表示,将把宁夏印象传递给更多香港同胞,让更多香港人了解“课本外的祖国”,在深化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中作出青年应有贡献。

--> 2025-05-16 ——香港中学生交流团来宁开展研学之旅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1307.html 1 共溯文化根脉 同绘青春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