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
界别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是人民政协有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结构特征。通过界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既是人民政协的显著特色,也是独特优势。为深化拓展界别工作,畅通团结联系渠道,推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我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界别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足。目前界别工作中,界别意识不足,归属感不强等突出问题,影响了界别整体优势作用的发挥。一是委员界别意识模糊。界别是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但以界别为单位组织的较少,政协委员界别身份的意识、界别代言人意识不强。二是委员界别归属感不强。界别委员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履职渠道和平台,界别委员在政协日常履职活动中很难发出集体的声音,难以形成界别的整体合力。三是委员影响力较弱。政协委员在收集民意、服务民生等方面没有及时亮明委员身份,致使群众对于政协性质定位、功能作用不知晓、不熟悉,未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政协工作的氛围。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界别工作从现状看,其基础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界别的独立声音不够响亮,战斗力不够强。一是界别作用发挥不均衡。界别的组织化程度不一,除党派团体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作依托外,其他界别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载体,导致界别发挥作用不均衡。二是界别组织程度相对松散。界别的运行程序、活动方式等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大多数界别缺乏必要的组织依托和有效的激励、保障、考核等机制,不能及时系统代表界别群众发声。三是界别与专委会的关系没有理顺。石嘴山市现有29个界别,其工作多数要依托专委会,而专委会作为指导、服务、联系界别工作的机构,没有明确界别工作职责,缺乏规范制度,部分专委会不知如何指导界别开展工作。
(三)界别制度不全、平台渠道联动不畅。当前来看,界别工作既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规定,又存在活动载体平台渠道联动不畅通的问题,与党对人民政协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一是委员联系群众的载体作用未有效发挥。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联系不紧密,现阶段运行的联系界别群众的载体内容、方式、要求不明确,使用频率低、实效性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活动阵地不规范。多数界别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时间安排、人员召集困难等因素制约了界别活动正常开展。部分有活动场所的如委员会客室、界别委员工作室等相关制度不规范,缺少指导和激励,体现不出界别特色和优势。三是基层联系点作用发挥不力。设有基层联系点的乡镇(街道)、村(居)因行政机构设置及政协章程中,都没有关于在乡镇街道设立政协组织的相关规定,基层联系点对于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清,活动安排和组织时,与政协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履职模式。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想引领、强化责任意识,把党的领导贯穿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全过程。一是强化政治责任。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二是强化界别责任。区分不同界别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责任的侧重点。中共界别政协委员,侧重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派团体界别委员,侧重用好党派团体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充分发挥好团结合作和协商议政作用;专业界别委员,重点突出专业优势,发挥好建言资政作用;民族、宗教等界别委员,侧重于团结联谊,增强统战意识,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凝心聚力工作。三是开展“政协组织亮责任”“政协委员亮身份”“双亮”活动。在“界别委员工作室”“协商平台”等活动阵地开展以向社会宣传人民政协制度、阐释职能定位、介绍履职情况为主的“亮责任”活动。通过加大委员宣传力度,将委员身份标注于本单位岗位公示牌,参加视察考察和调研活动时统一佩戴“委员证”,在联系界别群众时,亮明委员身份,公布联系方式等开展“亮身份”行动,强化委员意识。
(二)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履职能力,切实提升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一是增强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责任意识。增强委员界别意识,教育引导委员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始终坚持“界别群众在哪里,委员履职工作就在哪里,界别群众有什么需要,委员就如实反映什么”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更好地联系、团结、引导、服务界别群众。二是着力提高委员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的能力。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委员运用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座谈交流、调研视察、委员讲堂、委员接待日等经常性工作机制,倾听民声、反映民意。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分享和理论研讨活动,引导委员讲、委员学、委员议。三是开展“让群众走进政协、让委员走近群众”活动。邀请人民群众走进政协,了解政协制度和政协工作。引导发动委员通过“百名委员入百企进万家”“我为群众办一事”“委员送温暖”等主题活动,力所能及地开展扶危济困、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并引导委员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支教助学、送医下乡等便民服务。
(三)发挥平台作用,规范运行机制,让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更加便捷高效。一是用好专委会工作平台。深化拓展“专委会联系界别、界别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群众”“三联系”制度。将界别工作列入专委会年度工作计划,以各专委会“一委一品”创建为抓手,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加强对界别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二是用活基层联系点平台。加强各级政协协同联动,形成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合力。将政协委员全部下沉至乡镇(街道)、村居等基层联系点,根据委员自身界别、职业、区域的实际,推动委员深入界别群众和身边群众,积极了解民情,充分体察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群众呼声,促进问题解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三是用足“界别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室”平台。厘清“界别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室”性质定位,按照突出特色、资源整合、务求实效为原则进行规范。“委员会客室”建设侧重于依托委员资源,有序推进学习交流、议政建言、了解民意、凝聚共识、服务群众。“界别委员工作室”建设侧重于依托界别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团结凝聚界别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联系一界、团结一片、引领一方的效果。
(四)突出特色优势,规范协商平台,打造联系群众和履职为民品牌。一是构建协商体系。深化拓展完善协商形式,在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上下功夫,打造完善一批务实多样、接地气的“小微协商”平台载体,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基层实践相结合上迈出新步伐。二是助力基层治理。紧盯社会治理难事,依托整合乡镇(街道)村(社区)现有的协商议事厅、民情议事园、党群民主议事会等资源,积极创新实践,实现政协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政协委员履职下延到基层一线,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三是规范运行程序。优化协商流程,结合小微协商特点和基层实际,完善议题形成、学习调研、协商组织、转化评价的全流程运行机制,推动小事简议、急事快议,充分服务人民群众。丰富协商形式,灵活采用“政协搭台、各方参与”“基层搭台、政协嵌入”等组织形式,提升协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助力基层治理的实效性。四是加强上下联动。规范市、县、镇、村“四级”协商平台差异化定位,精准选题,开展靶向性协商活动。将全体市、县(区)政协委员纳入各基层协商平台的协商活动,以“不建机构建机制”的方式搭建政协协商向乡镇(街道)延伸的平台,解决县(区)政协在乡镇没有“脚”的问题,拓展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的渠道。
(五)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促进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对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管理制度进行细化、量化、优化和完善,提高可操作性。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对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过程中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以政协专报、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协调推动解决。二是规范界别活动的工作机制。规范统一界别活动机制,在运行程序、活动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对界别组织的考核制度,开展先进界别活动组评选活动,对成绩突出的界别活动组及时予以表扬和宣传。三是健全界别活动的保障制度。搭建界别与党政部门、企业、行业对口沟通联系的桥梁,为政协委员深入了解情况创造条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协商式监督的职能优势,充分用好专题视察、电视问政、专项评议、协商监督建议书等民主监督方式,推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作者系石嘴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