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政协
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在委员、优势在委员、活力在委员,创新也在委员。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政协委员队伍,是人民政协高质量履职的重要保障。在履职实践中不断激发政协委员的履职热情,锤炼扎实作风、践行初心使命,是各级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责所在,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一、突出思想教育,促进政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海原县政协始终坚持把学习培训作为提升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委员持续提升能力素质、筑牢履职根基。
一是健全学习体系。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以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为引领,完善常委会讲座与主席会议学习双促带学、培训班与读书活动精读述学、专题研讨与专题培训深研细学、集体学习与委员个人自学促学常学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体系。二是突出学习重点。组织委员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政协章程等内容。组织委员围绕撰写提案、报送社情民意信息等进行专题学习培训,帮助委员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三是坚定履职方向。政协党组书记坚持牵头抓总,通过主持召开党组会议、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等,实现领导班子以“点”示范引领学、委室以“线”带动集中学、界别委员以“面”覆盖广泛学。常态化跟进学习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中卫市委、海原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及各级政协具体要求,引导委员切实把学习成效内化于心,确保政协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构建组织架构,实现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全覆盖
海原县政协党组立足实际,探索形成了“政协党组—机关党组—机关党支部、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格局,党员委员亮出了身份、树好了旗帜、作出了表率,委员履职能力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构建组织架构。在已有政协党组、机关党组和机关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4个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将所有党员委员编入各支部,按照“不发展党员、不单设编制职数、不转组织关系”的原则,实行“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管理机制。尤其在开展协商视察、调研等活动中设立临时党组织,有力促进了“两个全覆盖”质效大提升。探索建立以党员委员命名的委员会客室2个、以党员委员为党建工作联络员的界别委员工作室1个,以党员委员为组长的委员联络小组18个,推动形成了立体式、全覆盖、纵深化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压实主体责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认真履行党组织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明确政协党组、机关党组、机关党支部、各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定期研究推进各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政协履职与县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始终做到“县委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全县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政协委员就参与到哪里”。三是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建+业务融合促进”机制,政协党组成员联系指导各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工作和委员联络小组工作,政协秘书长担任机关党组和机关党支部书记,协调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同时抓好协商调研、视察、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工作。各党组织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尤其是党员委员率先带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党的建设引领和推动委员履职实践,以委员履职成效检验政协党的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双循环的党建引领工作格局。
三、搭建履职平台,着力发挥政协委员履职主体作用
海原县政协积极营造宽松履职氛围、拓展委员交流平台、当好委员履职后盾,努力打通委员履职“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激发委员建言献策活力。
一是搭建协商议政平台。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健全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有事好商量”、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为常态化协商议政格局,为县委、县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二是搭建民主监督平台。探索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和优势的新形式,组织政协委员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监督性视察,起到了以协商促改进、以监督助落实的作用。选派委员担任特约监督员、行风评议员、人民陪审员,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检查评议活动等,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落实进行全方位民主监督。三是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促进政协履职的重要抓手,健全提案收集、审查、交办、反馈等机制,加大提案督办力度,促进提案落实落地。搭建反映社情民意的平台,印发委员按界别联系社会化组织和委员联络小组工作方案,把自治区、中卫市政协海原籍委员和县政协委员“联”起来,并发挥界别召集人和界别联络员两个“关键少数”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席会成员认真落实包抓指导乡镇、联系部门职责,机关干部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研究增收办法,落实巩固措施。
四、强化服务管理,推动政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海原县政协立足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委员履职能力和业务素质。
一是严把委员“进出”关口。探索建立了由政协党组织和党委组织、统战部门等共同组成委员推荐、协商、审核的工作机制,委员的连任工作表现主要由政协党组织出具意见,履职表现不积极、不主动的委员不再提名,确保推荐出的政协委员政治素质高、精神状态好、履职能力强。并首次将部分乡镇的统战委员和合作社负责人纳入政协委员队伍,确保了政协工作在乡镇有人干、有落实。二是优化委员联络服务。进一步延伸工作触角,根据委员从事领域、优势特长和个人意愿,把全部委员纳入各专门委员会,坚持政协党组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非党员委员、专委会对口联系界别制度,实现委员联络服务全覆盖。建立政协主席会议成员与政协常委、政协常委与政协委员谈心谈话制度,政协领导和机关走访、看望、慰问委员等制度,增强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成立政协委员服务和信息中心,实现专人负责委员联络服务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服务委员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委员大讲堂等工作机制,为委员担当作为、传播共识、凝聚人心、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使委员愿进政协门、乐做政协人、爱干政协事。三是强化委员管理考核。建立健全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和档案,确保委员履职情况明、底数清。探索实施常委、委员履职量化考核机制,对委员参加会议、培训、活动和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规定动作实行量化计分。建立健全委员履职评价及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委员通报表扬,对排名落后的委员反馈县委有关部门、委员所在单位及本人。对年度考核中评定为不称职的委员进行提醒谈话,对不能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不履行义务、失去代表性的委员,通过必要程序给予通报、告诫甚至取消委员资格,从根本上解决“年委员、季常委”“荣誉委员”等现象,使委员身在政协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履行职能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