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课间15分钟让校园秒变“快乐充电站”

——我区中小学以创新举措落实“课间15分钟”

本报记者 梁 静

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操场上学生们跃动的身影、走廊里传来欢快的笑声……今年春季学期以来,全区中小学积极创新举措,严格落实“课间15分钟”,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拥抱阳光,让校园成为健康成长的乐园。

“我们通过整合多维运动空间与智能技术应用,创新打造课间体育活动新模式。巧妙利用走廊、空置区域嵌入跳房子、踢毽子等传统游戏项目,形成‘大场地+微空间’互补格局。”金凤区第八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运动的热情,还在操场新增智能体育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红外计数和AI测速装置等数字化设备,实时捕捉学生运动数据并生成可视化榜单,校园课间体育活动参与率显著提升。

翻花绳、猜谜语、跳房子、跳方格、走迷宫……在平罗县各学校内,一到课间,学生们便沉浸在“欢乐海洋”中。据介绍,各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引入集健体、益智、趣味于一体的地面游戏,并在彩绘游戏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趣味益智等,巧妙将数学、语文、音乐等学科知识与课间活动相结合,践行“玩中学、学中思”理念。跨学科设计不仅让学生在锻炼中释放天性,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综合素养。

同心县思源实验学校精心设计多元化户外活动,打造了“阳光课间”特色活动区,地面彩绘游戏“体验长征”,在运动中接受红色教育;“曲线跳”“萝卜蹲”等传统游戏焕发新乐趣;学校还开放羽毛球、乒乓球及篮球场馆,鼓励孩子们在奔跑、跳跃、合作中强健体魄、绽放笑容。

花式篮球操、跳方格、汉语拼音迷宫跳一跳……彭阳县草庙乡中心学校结合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推广课间“微运动”,利用学校廊道、教室、运动场等空间,构建“趣味+健体+智育”多维课间活动体系,丰富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让校园每处角落都成为“课间15分钟”的运动载体。

海原县第四小学积极挖潜扩容,利用校园“边角料”打造“微场地”,开辟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和体育活动场地,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广校园啦啦操、花样跳绳、学校自编课前舞等,丰富活动形式,提升锻炼时效,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

自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区各学校将原有的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引导师生走出教室,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身体健康,提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今年以来,我区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间15分钟趣味活动,将健身类、益智类等活动创新融入课间,充分保障每名学生离开座位站起来、走出课堂动起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2025-04-29 ——我区中小学以创新举措落实“课间15分钟”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0694.html 1 课间15分钟让校园秒变“快乐充电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