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冬季心梗易发 疑似征兆莫大意

纳紫璇

每年冬季都是心脏病高发季,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危险的一种。在很多人眼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都是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患者突然倒地。心梗发作虽突然,但在心梗出现前却并非没有征兆,若能抓住“黄金信号”,心梗也能预料。

如何抓住急性心肌梗死来临前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全科医疗科(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吴源。

心梗发作危害大 及时就诊是关键

36岁的陈先生是一名运动爱好者。气温虽不断降低,但依然没有打消他的运动热情。上周,陈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健身房锻炼,没一会便感到胸闷、恶心。“当时胸口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上气,心口火烧火燎的。”陈先生不敢大意,急忙停止运动,打车来到附近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

据吴源介绍,陈先生的心电图呈现明显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医院马上通知急诊为陈先生进行手术,植入心脏支架。所幸陈先生病情发现及时,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平稳。

心梗救治提倡公众要牢记两个“120”:第一是患者或目击者在症状发作时要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医。第二是把握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窗。“陈先生从发现症状到接受手术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小时,抓住了急性心肌梗死黄金救治时间,因此心脏坏死面积小,预后情况也比较好。”吴源说。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发动机,那么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就是发动机的油路。一旦冠状动脉出现闭塞,就会出现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种急症。冠状动脉闭塞,祸起动脉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因寒冷、情绪激动、劳累等刺激而破裂脱落,加上血小板的黏附与聚结形成血凝块造成血栓。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使患者发生猝死。

随着冬季来临,体感温差增大,心梗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吴源解释,当气温下降时,寒冷刺激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心率及血压会急剧性升高,使心脏的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会快速增多,很容易使心肌缺氧缺血。同时,室内外温差大,尤其是突然从暖气房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也会引起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骤然收缩,造成血管上的斑块破裂,进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警惕心梗“非典型症状”

吴源介绍,临床上通常会有50%至80%的人在急性心梗发作前有一些预警先兆症状,一般发生先兆的时间为1天至2天或更久。若加以留意,事先发现先兆症状的踪迹,及时就医就可有效避免身陷心梗危机。

人们对疼痛部位的认知来自大脑,但由于心脏传入的神经和很多其他神经是交杂的,大脑有时会误认为疼痛的来源不是心脏,而是其他部位。因此,除了胸闷气短心口疼、大汗眩晕等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更值得关注。“在这过程中,部分患者在心肌梗死发作时,并没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而是出现牙痛、喉咙痛、左侧肩胛伴有左上臂疼痛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类似于消化道疾病的症状,例如突然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让其误认为是急性肠胃炎。”吴源表示,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并发症较多,对痛觉的感知较差,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甚至不会有十分明显的症状,更应该多加关注,及时进行身体检查。

哪些人群更需要注意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呢?相关研究显示,心梗复发与患者的血管健康有密切关系。吴源表示,年纪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有吸烟史的这类心梗高危人群的血管往往狭窄,其血管内的不稳定斑块一旦破裂,人体内的凝血机制便会被触发,而血小板的聚集则会加剧血管堵塞。

临床上患者一梗再梗的情况并不少见。吴源表示心梗患者和无心梗病史的人群相比,前者在1年内再发概率是后者的10倍以上,而心梗一旦复发,不仅病情更重,其死亡风险也会更高。在他看来,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救治,是挽救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改善心梗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基石。

及时识别心梗前兆症状很重要,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将“护心”的关口前移更是关键。吴源建议大家冬季要做好保暖,避免身体忽冷忽热,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低盐、低糖、低热量饮食,适量补充鱼类、坚果、酸奶等,保证营养均衡,少吃油炸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要早期干预,避免疾病对血管的进一步损害。同时还要戒烟限酒,规律生活,科学锻炼,定期体检,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超负荷工作。

--> 2022-11-23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3037.html 1 冬季心梗易发 疑似征兆莫大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