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雕刻艺人崔小录:

心中有山河 砚中显真章

崔小录雕刻的精美砚台。

崔小录展示自己雕刻的贺兰砚。

崔小录雕刻的精美砚台。

本报记者 束 蓉 文/图

砚自古以来便与笔、墨、纸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被誉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的贺兰砚正是以宁夏贺兰山石为基,以鬼斧神工技艺琢磨,呈现出“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

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小录,与贺兰石结缘20多年坚守初心,始终把贺兰砚的传承作为一种使命。

石为裳 一斧一凿锤炼工匠精神

初见崔小录,很难将雕刻巨石的老练工匠和这个身形瘦削、不善言辞的中年人联系起来。在崔小录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大小不一的贺兰石材,以贺兰石为裳,崔小录用双手将它们细细琢磨成一块块艺术精品。

“贺兰石质地莹润,纹理细而不滑,为宁夏五宝之一,用它制成的砚,呵气见水,易发墨而不损毫,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拿起一块贺兰石,崔小录细细打量着如何“裁剪”。小时候,居住在河北的崔小录在父辈影响下,喜欢上了制砚。1998年,他便一心开始学习制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首次接触到了贺兰石,自此便被贺兰石深深吸引。2002年来银川后,就下决心从事贺兰砚制作。

贺兰砚的制作并不简单,从贺兰石雕刻成贺兰砚,要经过选料、相石设计、下料、粗加工、精细雕刻等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细致严谨。

开始接触贺兰砚后,崔小录不断磨练,对贺兰砚雕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更是认真把控。在题材选择上,他主要以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龙凤图案为创作母本,配以云纹,以立体手刻技法表现,艺术造型栩栩如生。崔小录说,自己的作品随彩造形,使整方砚台画面绿紫分明,互相衬托。

传技艺 铸黄河文化特色名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崔小录为了展现黄河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用30多种刻刀雕刻而成的《黄河流过我家乡》。他说,自己选了10块贺兰石,最终确定使用3块贺兰砚进行切料、整形制坯、雕刻大形、雕刻纹饰等。“这件作品雕刻着复兴号、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滩羊、枸杞等元素,讲述了我的第二故乡宁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我想通过这件作品展示宁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崔小录诚恳地说。

潜心雕刻贺兰砚的这些年来,崔小录在技艺上力求精益求精,不断突破。为此他坚持学习,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2015年6月他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修班学习,2017年3月他参加中国非遗研修班(贺兰砚制作技艺培训班),2021年7月参加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举办的第二期全国市县文联文艺骨干(美术、摄影、书法、民间文艺)学习。他还多次拜访全国砚雕界知名大师学习交流,并在自己所学所悟的基础上,带徒多名传授贺兰砚雕刻技艺。他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贺兰砚的艺术价值,了解贺兰砚文化。

结硕果 新时代文创提升文化自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经时间和技艺磨砺,崔小录制作的贺兰砚作品《黄河流过我家乡》荣获自治区级二等奖;作品《圆梦闽宁镇》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初评入展;作品《仿古四足方砚》参加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初评。其作品多次代表宁夏参加区内外大展并获国家级大奖和省级大奖。

一方砚台一片情,讲不完的的黄河故事。贺兰砚是宁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也是银川市对外宣传宁夏特色文化的一张名片。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贺兰砚文化,2020年7月,在贺兰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贺兰砚艺术馆及贺兰砚创作室。崔小录和徒弟的几十件作品也陈列其中。展厅内,琳琅满目的作品中,小的只有巴掌大,而大的直径则有半米多长。砚台设计的题材丰富多彩,花鸟鱼虫、山水树木等无所不包,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贺兰县文创基地免费为艺术家提供创作阵地,把当地艺术家们聚集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提升文化自信。”贺兰县文联主席张宏荣说。

望着静静的如意湖,崔小录说:“贺兰砚是宁夏的特色文化产品,它是黄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宁夏对外宣传的特色名片。多年来,我对贺兰石也有一些情怀,我要利用自己的手艺,尽自己一些绵薄之力,把贺兰砚传承下去。”

--> 2021-12-20 雕刻艺人崔小录: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0440.html 1 心中有山河 砚中显真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