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集萃

利用“天时地利”气候资源 做好“人和”区位经济优势文章

——刘金星委员代表民盟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我区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单位面积、人均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他气候资源也有相对优势,具备了“天时地利”。我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气候冷凉,适合种植冷凉蔬菜;干旱少水,适宜种植优质瓜果、酿酒葡萄;光照时间长,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空气干燥,有利于牛羊养殖。此外,气候干燥,特别适合发展特种材料、光伏、冶金、铸造、现代纺织及云计算等行业。

但我区还存在“人和”的不足:“家底”不清,对气候资源的区域探测、基础数据采集及分析不足。对气候变化、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研究分析也很少;政策滞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对于利用我区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还存在内容笼统、缺乏针对性、区域特征不明显等问题;认识不够,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中很少将气候资源优势作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加以利用。

建议做好“知情”文章,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奠定基础,科学开展我区气候资源探测、区划工作,加强对气候资源的探测调查力度。建立气候资源公共信息平台和共享目录,健全气候资源档案管理制度,并对气候资源分布、变化及利用情况和承载能力开展综合调查和评估;做好“规划”文章,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做好保护与开发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推行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编制适宜我区气候资源的经济发展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做好“政策”文章,修订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出台适合我区气候优势的工、农业产业优惠政策。规划布局因气候资源禀赋的示范产业园区,使我区的气候资源优势与政策支撑形成叠加效应,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做好“人和”区位经济优势文章。

做好“四篇文章” 推动我区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建设

——杨彦聪委员代表自治区工商联的发言

目前,我区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集群化发展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不优,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些产品下游市场趋于饱和;产品拓展局限性强,现有产业链条不长,产品向现代纺织、新材料、医药等下游产业延伸存在“卡脖子”问题,区域间、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突出;安全环保压力大,审批受限,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不高,区域安全、环保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容量逐渐减小,制约化工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区应借势而进,做好“引”的文章,围绕现代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紧抓东部产业转移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机遇,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和“飞地企业”,营造最好环境,以最佳服务、最优条件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宁投资兴业,形成产业高地、投资洼地、创业福地。顺势而为,做好“延”的文章,围绕核心企业、核心产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向下游精细高端化工链条延伸,向新材料、医药、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拓展,完善产业谱系,打通产业链条,延伸产业价值。落实大企业培育政策,强化项目、资金、人才等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保持化工行业增长势头。乘势而上,做好“融”的文章,发挥银川都市圈化工产业联盟政策、产业、科技等资源的聚合效应,构建合作机制,聚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问题,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方面形成行业合力,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上下游配套,促进联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互惠互利,实现区域协调、产业融合发展。造势而起,做好“创”的文章,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支持,优化政策激励,发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企业创新平台作用,联合攻关“卡脖子”难题,争取更多自主技术产权。支持企业实施“四大改造”行动,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发展绿色环保和循环化生产技术,做好“三废”综合利用,推进绿色生产。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高质量发展石膏产业

——郑忠安委员的发言

我区地处内陆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石膏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良好,具有竞争华中、华南市场的优势。我们应抢抓机遇推动石膏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这一产业打造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但从我区石膏资源地质勘查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看,潜在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建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学编制石膏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加大自治区级财政配套力度,夯实石膏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整合现有开采企业及深加工企业,引进和培育大型综合性石膏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石膏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工业副产石膏和天然石膏错位发展,加大对石膏资源地质勘查力度,查明资源量,为产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科学合理设置矿权,严格石膏矿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规范石膏矿山开采的监督执法。降低天然石膏开采量,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工业副产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企业固废综合利用,把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列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压实企业固废综合利用主体责任,有关部门要督促煤炭开采、火电、煤化工等重点产废企业落实环评报告及固废综合利用方案。健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全面调整约束石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以调整矿山规模结构为重点,做好优化重组的“加法”;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攻方向,做好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的“减法”。按照“嫁接高科技,研发新产品”的发展思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鼓励脱硫石膏高附加值产品设备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盐池县石膏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建设石膏产业园区,引导石膏产业聚集发展。注册“盐池石膏”商标,扩大品牌知名度,积极引导现有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档次,创立自主品牌。

打造宁夏“2+1”碳中和模式

——施晓军委员的发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表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是全国碳交易市场首个履约期,全国共2225家发电企业参与交易,我区35家企业被纳入,碳排放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我区是全国重要的绿氢生产基地,预计到2025年实现绿氢生产能力20万吨,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发展绿氢将成为我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为推动我区率先实现碳中和,建议建立“2+1”碳中和模式,建立具有约束作用的碳排放权交易和具有激励作用的绿氢交易两个市场,组建“宁夏碳中和基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宁夏方案。

碳交易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工具。以上海碳交易试点为例,通过7年的运营,300多家控排企业碳排放量下降了7%左右,电力、石化和钢铁等碳排放大户,排放量下降幅度分别为8.7%、12.6%和14%,充分显示了这一市场化工具的重要减排作用。建议我区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扩大碳交易覆盖范围。政府主管部门核准区内企业碳排标准、交易价格和配额,负责搭建碳排放登记注册平台,可借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提供交易结算服务,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营。建立宁夏区域绿氢交易市场。绿氢是推动碳减排的重要能源;建立绿氢交易市场,通过碳市场为绿氢提供市场化补贴,有利于激励企业广泛采用绿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和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建立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发展基金,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为宁夏各类碳中和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建议基金由政府资金引导,广泛吸纳国内社会资金,后期引入碳交易收入所得,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低成本资金等共同设立。

加快发展新基建 努力培育“新动能”

——相卫国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新基建发展,已建成大型数据中心7个、在建3个,服务器安装规模达到30万台,初步形成以银川经开区、中卫西部云基地、银川高新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仍存在规模小、基础弱、效益低、适配性不强等问题。

建议强化政策指导,系统推进新基建顶层设计。出台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强化新基建能耗审批和监控,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新基建尽早建起来、及时用起来。抓好5G基站基础建设,加快推动5G商用步伐,构建我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加强政府引导,精准谋划新基建项目投资。加快“智能”新项目储备,抓好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项目推进工作。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一网通办”功能,促进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市场化投融资方式为主,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拓宽新基建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级新基建项目落户我区,从产业培育、企业孵化、载体建设等方面加大新基建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科技后补助资金等,进一步优化财政在新基建方面的投向和结构。突出企业主导,汇聚新基建发展合力。加大培养和引入新基建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坚持行业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支持通过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智能制造等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发挥市场导向,加快布局新基建平台产业。加快推进我区数字技术产品供给资源库、大数据与软件服务平台、软件开源社区、适配中心、产业数字地图等公共平台建设。依托中卫云基地、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滨河新区智慧产业园、IBI育成中心,培育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产业基地。

做好深度融合文章 开启九大产业数字化“新引擎”

——潘志军委员的发言

目前,我区正在全力发展九大重点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其中之一,如果同各大产业深度融合与应用,将成为助推九大重点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新引擎”。

相对发达地区,我区大数据产业基础能力较弱,社会各层面对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区还未形成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缺乏大数据行业领军企业,大数据学科教育匮乏,基础大数据人才培育不足。

建议尽快出台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全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完善扶持政策,统筹和整合全区大数据资源,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区,形成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全局思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发展大数据服务和应用,在九大重点产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先行先试,培育大数据产业新业态。培育大数据上市领军企业,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与九大重点产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本土大数据企业研究新产品、新服务内容,摸索新服务方式。着重选择企业产值高、研发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2至3家行业领军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引导、支持,快速推动企业上市。建立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分梯次培育贯穿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服务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抢抓大数据人才培养制高点,以大数据新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为引导,抢占大数据教育培训高地。引进“国云数人教育”,与我区高校和大数据企业联合打造宁夏大数据人才培育示范基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技术研发和技能认定以及九大重点产业发展大数据规划为重点,搭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一体化平台。出台支持高等院校建设大数据学科和专业的政策,抓紧培养、挖掘和组织我区大数据人才。

建立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架起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桥梁

——沈爱红委员的发言

我区生态资源优越,但生态环境脆弱。抓住“十四五”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必将更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前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赋能。

应立足生态产品的禀赋优势,更加注重价值评估。目前,国家正在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并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我们要强化黄河上游意识,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全面评估自然资源价值,为争取国家支持提供科学依据。力争将宁夏列入国家生态补偿重点省份。

应把握生态产品的系统特征,更加注重链条延伸。自治区九大产业完全契合生态立区战略,可以在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之中释放出融合发展的更大潜能。应坚持系统观念,善用、用活生态资源,延伸、拓展生态产品链条,创新、创优生态产品形态,构建“绿色产业联动集群”,达到1+1>2的整体效应。

应发挥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更加注重引入市场机制。生态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也应当成为区分生态资源利用方式的界限。在生态红线内,探索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赋予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者、资产所有者和资源经营管理者“三重角色”。在生态红线外,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转移开发权,通过自然资产流转、指标交易、旅游特许经营等方式,为市场交易和生态产品增值打开通道,提升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

应着眼生态产品的外部效应,更加注重整体提升城市品质。在重点区块开发建设中,要“一揽子”谋划,依靠水系绿地建设提升周边土地价值,提取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用于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要顺应河、湖、沟、渠的天然机理,优化水系结构,挖掘水系价值,并通过绿道的串联贯通,形成水绿相伴、优美舒适的绿道系统。

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

——张杰委员的发言

“十三五”期间,我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产业呈现出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的强劲势头。但也存在产业生态化水平不高,倚重倚能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扭转,生态产品不多、市场价值不高等问题成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建议精准擘画产业生态化路径,提升产业绿色发展上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减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企业。全面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再造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已经有技术、有市场、有基础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按照“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思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科学定位生态产业化切口,释放良好生态环境红利。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主线,严守“三线一单”,严格落实“四禁”规定,完善“四减”措施,努力实现“四保”。统筹推进生态建设,持续抓好全域化保护和整体性修复,使生态保护修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税收、土地支持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统筹各区域农牧林渔优势资源和综合条件,重点打造葡萄酒、枸杞等优势产业。

构建新时代生态制度体系,织密生态制度建设底线。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法治政策,对实践成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予以立法,通过立法将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改革成果制度化。明确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责关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组建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实现自然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配置。

提升收入水平 降低生活成本

——解方委员代表民建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当前,我区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及东部省区差距不断扩大,2019年我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国低8031元和3163元,排在全国倒数第7位。消费价格上涨拉低了收入水平,受综合因素影响,我区居民消费价格一直相对高位运行,生活成本高涨严重挤压了居民消费需求,房价涨幅迅猛;出行时间和经济成本高,只有230万人口的银川位列全国“首堵”城市之列;各项收费标准上调,2020年8月银川调整停车场收费标准,停车费再次攀高,供暖价格听证会变成涨价会,涨幅高达30%;物业收费五花八门,混乱无序,鲜有部门主动规范约束;交通部门贴条罚款严重。此外,我区生活成本增高但就业更加困难,据银川市2019年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我区就业虽稳,但增速减缓,其中企业岗位总体稳定程度减弱。前三季度增幅基本是负值。

建议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中央政策落实,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岗位,最大限度优化就业容量,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产业基础、经济基础和支撑条件。力治房地产依赖症,用力用心扩大和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用力改变居民医疗健康需求。对依托部门优势、资源优势、垄断行业地位优势得到的收入,采取措施调整和抑制。遏制垄断行业、垄断资本对居民收入的侵蚀,阻止资本裹挟政府部门获得最大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整治物业、停车场收费乱象,强力规范物业企业的服务行为让社区安定有序。严格限制国有资本控制的停车场管理公司利用公共区域敛财的不正当蛮横行径,大力增加免费泊车位,让城市更宜居,有温度。

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杨淑丽委员代表农工党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暴露一些短板和不足: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薪酬水平不高,老龄化和人才流失问题较重;硬件设施普遍滞后,检验检测设备、项目与国家标准差距较大;信息化滞后,全区公共卫生数据平台尚未建立,疾控预防控制平台、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等仍在起步阶段;基层力量较为薄弱,基层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建设滞后,公共卫生专技人员数量少、水平低,难以满足疾病预防控制需求。

建议增加编制配置,强化队伍建设,核定编制总量并足额配备。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医防融合,夯实基层队伍,在人员编制、职级晋升、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补齐疾控体系短板,切实解决各级疾控机构检验检测设备配置不达标、实验室用房不足等问题。提高疾控机构人员待遇水平,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预算,逐步缩小疾控专技人员绩效工资与医院同类人员差距。完善信息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规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建设,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让基层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加强疾控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投入统一研发建设,深度融合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服务数据,实现疾病动态监测预警处置、疫苗接种、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业务信息化应用,促进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积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补助政策。尽快研究出台加强我区疾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推进健康宁夏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沙涌波委员的发言

“十四五”末,我区将要实现奶牛、肉牛滩羊全产业千亿产值的发展目标。但我区动物防疫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制约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我区已建立了畜牧兽医行政主管、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机构改革后部分市、县区动物防疫机构和畜牧发展部门合并,存在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责不清等情况;动物防疫体系与千亿产值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模不相适应。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和数量扩张,动物移动监管、疫情应急处置等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从事诊断、监测、检疫的技术人员缺乏,造成动物疫病防控等环节监管缺失;动物防疫体系与应对动物疫病风险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区“买全国、买全球”情况普遍,从国内外大量引进奶牛、肉牛,导致动物疫病风险加大。

建议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合理设置机构,保障实现千亿产值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机构改革中充分考虑我区的区情,合理设置动物防疫体系,理顺自治区、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检疫、监督执法与技术支撑机构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动物疫病监测、动物检疫和监督执法机制,形成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相互支持,兽医公共管理与行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构建机构完善、人员齐整、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动物防疫体系。增加动物防疫机构人员编制,保障与实现千亿产值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员数量。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在免疫、监测、检疫等岗位合理配置人员数量;改善动物防疫体系基础条件,完善省际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指定通道建设,强化畜禽移动监管。建设动物防疫信息化平台,实现动物从饲养、运输到屠宰各环节可追溯管理。

互联网时代不应让老年人处处“碰壁”

——范文杰委员的发言

据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报显示,中老年人中仅有四成会在网上交纳手机费,三成会网上购物、手机导航,而会网上挂号、订火车票、机票等操作的中老年人占比更低。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时代,老年人因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不足,并未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反而遇到了更多不便,成了被数字时代抛弃的群体。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如何不让老年人“被网络时代抛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呼吁尽快让《实施方案》在宁夏得以落实。

应加大老年人互联网新技能培训的公益性投入,以社区和村部为单元,广泛进行(手机课堂)互联网新技能培训,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等实用事项展开。对开办的培训班要从制度上提出要求,不能走形式。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需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和部门,要研究老年群体的需求,以老年人习惯的“老办法”提供优质服务。比如医院、超市、银行等行业精准划分服务对象,为老年群体提供便捷服务。尽快落实工信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专项行动方案》,从1月起,65岁以上老年人拨打三大电信运营商客服电话,可以直接享用人工咨询服务。三大电信运营商所有线下营业厅都为老年人提供爱心通道,提供“面对面”温馨服务。《专项行动方案》为老年人提供了极大方便,建议我区尽快抓紧落实。子女要主动耐心当好父母互联网新技能的老师,只要老人愿意学,就要像当年父母扶你学走路的耐心来教。教会父母使用网络和智能手机,既能增进两代人的情感,也能方便父母,更是体现孝心的一种方式。

网络学习平台不应成为家校负担

——柳萍委员代表民进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校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了安全教育和禁毒教育的答题与竞赛等活动,目的在于普及安全和禁毒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本来是一件学校、学生和家长十分欢迎的事,现在反而增加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负担。教育对象是学生,但答题的却是家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老师大多把学习任务布置成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后截图发到微信群,家长们不堪其扰。

分析原因主要有:网络学习任务繁重,管理考核手段单一,年幼的孩子无法独立完成,中学的孩子课业负担重,为了任务完成率多是家长代劳。平台内容偏大求全,部分专业化程度过高,仅通过短时间理论学习,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和理解,家长替学导致学生“置身学外”。老师也不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造成教学工作缺乏针对性。

开展网络教育平台推广工作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建议完善教学设计,将安全、禁毒、法律等平台学习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教学体系,在校授课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效果,克服和避免应付性学习。调整学习时间,科学设置平台的自学时间,将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学习集中调整到寒暑假,让学生在自由时间段内高质量完成。精减学习内容,改变偏大求全、取消一些高难度专业性课程学习内容,设置为一般常见易懂的知识。强化社会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国际禁毒日等,开展现场演练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家校合作,搭建学校家长沟通联系机制,开展家校共育、家校共建活动,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平台学习监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学习能力。教育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避免重数据报送、轻实际效果的现象,将网络学习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创建“天下黄河富宁夏”国家农业公园

——王生林委员的发言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理念新业态,是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公园化的乡村景观、主题化的农耕文化、定制化的生产模式、休闲化的生活方式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我区创建“天下黄河富宁夏”国家农业公园是保护和弘扬黄河文明与农耕文化的需要。宁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美誉,整合我区黄河文化元素和农业资源,建设“天下黄河富宁夏”国家农业公园,展示和弘扬黄河文化及农耕文化十分必要。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需要。建设“天下黄河富宁夏”国家农业公园,集成融合沿河生态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环境整治、村落民居改造、农业高效发展、休闲观光旅游等资源,将有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从国内外成功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丰富农业供给结构的有效路径。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需要。建设“天下黄河富宁夏”国家农业公园可以完善全域旅游链和服务链,提升宁夏旅游品质及性价比,吸引更多游客体验“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魅力。

建议精心选址确立建设主体,以青铜峡金沙湾现代农业园区为“天下黄河富宁夏”国家农业公园核心区,辐射鸟岛湿地和世界水利遗产公园及周边地区。积极开展项目争取工作,由自然资源厅(林草局)牵头,发改委、文化旅游厅、农业农村厅、青铜峡市政府共同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向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申请立项,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借鉴全国其他省区运营好的国家农业公园在规划布局、创意设计、商业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编制立项报告或可研报告提供参考。加强学习培训,积极与国内顶尖的国家农业公园创意设计单位对接,开展先期培训,提高项目报告编制能力和水平,为推进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聚焦“瘦身” 优化营商环境

——尹相梅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政府推进改革的先手棋,多年来为企业松了“绑”,为地方解了“绊”,为社会腾了“位”,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评估评价类行政审批主要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水土保持等方面。但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难点、堵点和盲点。主要表现在:审批事项冗繁,评估评价审批事项类别较多,且大多数事项只针对特定项目或特定区域,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且发生频率极低;“先上车后补票”,审批形式化。虽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未获审批不得开工建设”,但实际中“未批先建”时有发生;困于现行模式,难达预期成效。在现有模式下,评估评价类事项的特点之一是需要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的态度是只要批文,其它都交给第三方,第三方的态度是只要拿到批文就行。在这种模式下很难体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公正性原则。

建议优化分类,重点关注高频事项,根据审批事项的实际发生频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分类,向建设单位提供量身定制的评估评价类事项清单。简化流程,对实际执行效果不好、不需行政干预的评估评价类事项,采取审批改备案、直接取消等方式。对地域特征明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洪水影响评价等事项,由政府部门在规划阶段统一进行区域评估,取消单个建设项目履行评估评价审批的规定。破立并举,提高评估监管实效,改变由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模式,企业只需向政府部门提交建设方案,由政府部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向企业提出设计建设要求,企业按要求建设即可。在后续验收、监管中,若发现企业未按要求建设,执法部门可要求限期整改、恢复原状等,以更有效的“管”,促进更积极的“放”。

基层减负还要抓常抓细抓落实

——李良委员代表民革宁夏区委会的发言

随着各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下沉,基层负担逐年加重。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要减轻基层负担,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减负路上还存在着一些“绊脚石”和“拦路虎”。目前,我区一些上级单位固化的工作模式仍未转变。有些上级单位为了落实基层减负,利用网络化和数字化办公,有的基层干部手机上装有多个政务APP,指尖上的压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上级部门为了推进减负工作,召开了会议、制定了方案、印发了文件,而基层单位既要部署工作任务,又要上报减负成效,“旧负”未去又添“新负”。基层减负过程中,有些上级单位和个人缺乏责任担当,将“减负”视同“减责”,借减负之名,对应尽之责、应抓之事降低标准、放松要求,不担当、不作为。

建议杜绝随意下指令,不做简单“二传手”,减轻基层负担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上找根源、抓整改。改变上级机关“随意下指令”的做派,理清责任与担当,不能层层“甩锅”,不做简单“二传”。整合新媒体平台,减轻指尖上的负担,开发便捷有效的网络政务软件,通过网络发务实的文、开管用的会,利用信息化减轻基层负担。各部门要加强联动,合并内容相似、功能相同政务APP,实现政务内容“精准推送”。增强考核科学性,推动减负常态化,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树立起看实效、重实绩的风向标,做到考核重日常、考评看民意、考用比实绩。要注重统筹规划和“打捆”考核,多一些不打招呼式的检查考核,让考核督查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助推器”和“加油站”。弘扬减负正能量,遏制减责不作为,将基层减负纳入作风建设中,及时遏制减负过程中出现减责任、不作为的倾向。完善监管机制,补齐“把减负当成减责”的监管漏洞,倒逼干部减负抓常抓细抓过程,推动基层减负落地落实落具体。

(文字整理 罗 鸣 图片拍摄 蔺 津 陈治学)

--> 2021-01-31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8932.html 1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集萃 /enpproperty-->